简介:
目前纳入国保范围的唐碑有8处,其中河南省3处,分别为郑州市登封市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平顶山市鲁山县的元次山碑、洛阳市偃师市的升仙太子碑。
位置: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嵩阳书院大门前西10米处;
元次山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现位于鲁山县鲁山县一中校园内;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
建筑年代: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年)
元次山碑:大历七年(年)
升仙太子碑:(武周)圣历二年()
建筑形制: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
元次山碑:高1.9米,宽0.95,厚0.28米,青石雕刻而成,碑额缺失。右下角残缺。碑文四面环刻,也称四面碑。
升仙太子碑:碑身高3.59米,蟠龙首高1.65米,赑屃座高1.30米,身、首、座加在一起通高6.54米;碑广:上宽1.58米,下宽1.74米;碑厚0.55米。
碑刻内容: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文25行,满行53字,通篇计字,除年款“天宝三载二月五日建”九字为篆书外,其余皆为徐浩的八分古隶书。其书工致,无一懈笔。此碑碑文保存完好,在一千多字的碑文中,仅有二十来字,因碑面剥蚀而略受影响,但不妨句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文通篇碑文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元次山碑:正背两面各17行,两侧4行,行字数33—35不等,全文字。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首行题: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元君表墓铭并序”。记述了元结的世系、生平事迹及死葬年月,多处表达了颜真卿对元结的敬慕之情。碑文已收入《颜鲁公论文集》,大部分完好,缺字。
升仙太子碑: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字。表面记述的是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委婉透露出七旬老人“升中”之“志”,对仙人长生不死的艳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