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瓢饮三江水,竹公溪畔百年韵。
嘉州城北繁华岸,通江老街今犹在。
当乐山中心城区随时代发展,外延不断拓宽,常住人口达32余万人的通江街道以浓厚的人间烟火、斑驳的城市光影,成就了现代嘉州的二分之一。
溯源“通江”二字,不得不提位于岷江河畔的横梁子街。这是乐山最古老的贸易街道,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处在城市的最北端。曾经,悦来、棉竹、牟子等周边的菜农们最喜欢到横梁子街摆摊卖菜。吆喝的鼎沸、豆花的清香、青石的透亮……刻进了通江街道历史的“五官”脉络。
时过境迁,记忆不灭。
城市的传承与革新、延续与突破,
投射在通江百姓的日常中,
生动而具体。
我是乐山市体育中心艺术体操教练罗美惠姊借由乐山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的东风,我市重大民生工程——市体育中心将一改旧颜,焕发新的生机。市体育中心于年开始修建,年建成投用。迄今为止,已成功承办过全国奥林匹克足球、全国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系列比赛,而且该体育中心作为中心城区市民日常锻炼娱乐的首选地,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全新的体育中心即将与大家见面,体育场、游泳馆、体育馆不仅基础功能更加完备,而且我们新增建设了儿童游乐馆、体育公园、地下停车位与综合训练馆。值得一提的是,综合训练馆与老体育馆既功能独立,又相互融为一体,未来可以承接更多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我们大家对新的体育中心翘首以待!
民生连着民心,
实事要办出温度、力度。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那些停在过去的老旧小区
总是需要有人牵着,向前迈。
我是通江街道柏杨社区党委书记方军去年5月,紧邻柏杨一号小区的文化长廊正式开放,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美丽的休闲娱乐、议事交流场所,而且我们发挥集体智慧,设立了工具共享柜,构建邻里和谐一家亲的社区文化。如今,不仅绿皮小火车墙绘成为中心城区新的网红打卡点,而且社区内的嬢嬢们、大爷们越来越爱出门走动,节假日期间,大家不仅能在家门口看表演,甚至能主动请缨,在文化长廊的小舞台上秀出真我,晚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在通江,
老小区和新业态相互交融,
慢节奏、享乐活,
是老百姓的最佳写照。
我是敖雪飞,是土生土长的通江人记得小时候,通江片区远比不上如今的繁荣,放眼望去,都是农田老路。现在的通江,不仅高楼林立,而且万达、世豪、伊藤等购物中心纷纷拔地而起,吃喝玩乐有了更多选择,带娃也有去处。孩子曾不止一次到万达参加表演,如果表现好,我就会带她到楼上去吃顿大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通江所呈现的城市文化形态,
是老百姓将日子越过越安逸,
也是梁建国用巧手越“塑”越逼真,
还是向家班用肢体越“舞”越活泼。
我是市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闲梁面塑”的传承人梁建国面塑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其实在我国每个时期都存在,但在乐山,少见家传技艺,且作品过去长期停留于小卡通造型上,并不出彩。大约在20年前,我出于兴趣爱好,开始自学面塑技艺,起初只为逗女儿开心,没想到一路坚持,精益求精,发展至今。我将乐山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创作了以乐山大佛、跷脚牛肉、峨眉山、小凉山彝族等为主题的系列人物场景造型,让每个作品有故事情节,每个人物有血有肉。这几年,我将‘闲梁面塑’创意课堂搬进校园,并且在乐山市实验中学长期开办特色课,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对面塑技艺充满了好奇,有些同学甚至很有天赋,动手能力和想象力都很强!
我是王世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家班狮舞传承人向家班狮舞年起源于四川仁寿富家镇,后由第四代传承人向汝章带到乐山,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狮舞,相信对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虽然现代社会衍生出很多新颖的潮流文化,但传统民俗表演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悉心传承。在毛万安老师的悉心组织下,我们向家班群策群力,将传统狮舞与乐山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三江潮涌’‘大佛坐禅’‘灵猴望月’‘金顶拿云’招式,让所有的乐山人都能产生家乡共鸣!目前我们向家班狮舞团队发展到近20人,甚至有‘90后’参与,这让大家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我们每个通江人都有“嘉”乡的细胞,
我们鲜活热烈,我们丰富精彩,
我们一起为“嘉”乡代言!
END
来源: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总编:朱丹责编:王卓然校对:张大洋编辑:周媛丽记者:祝谦王卓然投稿: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