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隐藏的秘密,古人眼里的“天”竟是月球?曾离地球很近?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里有这样的记载,远古时代世界上曾发生过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生灵涂炭,女娲为了拯救苍生,用神火炼出五彩石把天上的裂缝补好,又折神鳌四族支撑在天地之间,万物使得安居。看完这则神话,相信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是由各种气体构成的,其成分与石头完全不同,怎么能用石头来补?以古人的智力水平,怎么会开出这么大的脑洞。
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天确实无法用石头来补,可如果在上古时代,人们所看到的天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它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假设上古时代的天不是由气体构成的,其材质就是女娲所练的五彩石,当天发生塌陷,部分天坠落到地球上或者散落到宇宙里,用石头去补它是不是就合情合理了。有人可能会说这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头顶的这片天难道不是从古至今都这样的吗,有谁见过有形的天,天怎么可能是一个有形的物体,如果天是有形的物体,不就遮住阳光了吗,没有阳光,植物怎么生长,人类怎么生存。如果这个天的体积虽然很大,但它并未完全覆盖地面,在这种情况下,它的遮挡只是让天地之间变得比较昏暗,阳光仍然可以从这个物体的四周照射到地球上,促进植物,人类各种生物的生长。
世界上各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都衍生出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虽然很多神话里的内容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完全考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多数的神话传说是因为古人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无法理解的真实事件只能用一种看起来很荒诞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以一种科学的视角去梳理,分析这些神话,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而且解释得通。单靠女娲补天一则神话,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上古时期的天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甲骨文中天的形象。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天的写法有很多种,但这些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代表人的形象上面加一个圆圈。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人们常常用一个圆圈代表星星,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眼中的天是悬浮在人们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东西,它是有形有体的。
此外在些甲骨文中,代表“天”的圆圈和代表“人”的形象之间还会加一个“一”的形象,分析甲骨文可以得知1代表的是大地,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大地是踩在人脚下的,又怎么会出现在人的头顶,这只能说明当时的人们亲眼看到在自己的头顶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片大地。结合上面所讲的神话以及甲骨文中天的形象,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上古时代,一颗巨大的星球悬浮在地球上空,而且距离地球非常近,就像一片大地一样,挡住了人们投射到地球以外的视线,这个巨大的星球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天,假设以上推论成立,在上古时代,人们看到的天确实是一颗悬浮在地球上空的巨大星体,它现在又去了哪里,为什么又离开地球了。在此我们可以做出另外一个假设,那就是这颗被称作为天的星球,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但它并没有彻底脱离地球,而是在远离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运转模式,成为了地球的卫星,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
把上古时代的天和现在的月球联系起来,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这样的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让我们继续分析以下两则神话传说。在我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没有月亮,每当夜幕降临,大地上一片漆黑,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躲在自己的巢穴,等待太阳升起,光明重现。突然有一天,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角八棱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形状很不规则,不方不圆,看起来像一块巨石,能放射出独热的光芒,并且从那天开始,这块巨石一直呆在地球上空,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月亮。在这则神话里出现了几个词,如七角八棱、巨石、毒热,也就是说这个月亮在上古人的眼里距离地球很近,因为能很清楚地看到他不规则的轮廓,七角八棱应该指的是月亮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如果它离地球很远,人们只会看到一个模糊的球体,也感受不到它散发出来的毒热,距离地球很近,悬浮在地球上空的一块巨石。
在古代神话里,只有两种东西有这个说法,一个是女娲补天里的天,一个就是瑶族神话里的月亮,但并没有任何神话传说提到地球上空既存在天又存在月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块巨石既是上古神话里的天,也是瑶族传说里的月亮。或许又有人要问现在看到的月亮距离地球很远,神话传说里的月亮和现在的月亮是同一个吗,说不定以前那个月亮早就脱离地球飞到了别的地方,或者受行星撞击不复存在了。我们再分析另外一则来自苗族的神话,在苗族神话《谷佛补天》里是这样说的,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他移动天地相去一庹远,天从此昏昏沉沉,地从此不明不暗,谷佛是以青石补天,日月从此放光明,天地从此分开,在苗音里谷是女的意思,谷佛也就是女佛。这个神话传说跟女娲补天的传说大致相近,也就是说上古时代,补天这个传说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同时谷佛补天这个传说也说明了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控制的。
在《今史天文志》中也有记载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遗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也就是说在金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日及公元1,年,距今年,公历6月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了它原来的轨道上。根据科学研究,那个时候的月亮与地球的距离跟现在差不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亮。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很高,因为它被认真地记录在国家证实里面,我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且在朝代更换后这个机构依然在延续,金朝时,司天台的职责是每时每天观测天象,并将观测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给国史馆封存,编入天文制中。分析这则记录可以发现,在历史上,月亮的运行轨道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异常,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月亮为什么会突然偏离轨道,但可以明确一点,月亮的运行轨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还可以自行调整回原来的位置。
这样的记载是不是跟谷佛补天理的说法很像,上古时代的天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拉近的,同样也可以拉远,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它对运行轨道似乎也受到什么人的控制,也是可以变化的。关于月亮的运行轨道,美国天文学家通过研究中国近年的日食记载,认为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也就是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月亮的轨道距离地球表面上升了很多。现今的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仍然在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5英寸,有了以上分析,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天和现在的月亮之间的联系。上古时代的天就是现今的月亮,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
另外还有一点很奇特,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行星的卫星之所以能一直围绕行星旋转,是因为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且因为这种引力,卫星的运动轨道会不断地向行星靠近,最后越过“洛希极限”坠毁在行星上,但是月球的运行轨道却与此相反,一直在向反方向升高,这种反常现象似乎在告诉人们月球并不是一颗简单的卫星,在古代神话里,天也就是月亮,和地球上的生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来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月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