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是浚县的标志,也是浚县数千年文明史的象征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商周时曾称“黎山”,东汉初刘秀在山巅设坛祭天,溢名“青坛山”,《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后世称大伾山为“禹贡名山”。大伾山年12月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区,年4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
大伾山禹贡名山大伾山系太行山余脉,生成于中寒武纪,叠压三层,石灰岩构成,各层向东南倾角30°左右,凸起部覆盖较薄,局部青石裸露,有陡壁悬崖。山体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海拔米,相对高程7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大伾山摩崖题记大伾山平原凸起,孤峰凌云,松柏苍郁,草木葱茏,又位于古黄河岸边,山光岚影自是一番景象。山上现有亭台楼阁余间,寺庙建筑群10处,摩崖石刻余处,古树名木多株。自然风光与人文名胜相融合,使大伾山多了几分神韵。它那绮丽的风姿与寥廓的原野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气势恢宏而又独具特色的壮美画卷。
世界佛屋伾山大佛由于大伾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佛、道、儒均视为圣山福地。继十六国后赵在大伾山开凿大石佛后,北魏建天宁寺,五代建兴国寺、宋代建天齐庙、丰泽庙,元代建观音寺、明清时期又相继建造阳明书院、紫泉别墅、玉皇庙、禹王庙、吕祖祠等。同时也吸引了无数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登山揽胜,赋诗抒怀。
大伾山元代观音寺大禹治水曾到山下,刘秀在山上设坛祭天,曹丕至此写下《黎阳作》及杂诗四首,石勒开山凿佛,李世民登山礼佛。更有三国刘桢、北魏郦道元、唐代骆宾王、王维、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范成大,元代不忽木,明代王越、王阳明、王在晋、王铎、卢象升,清代程涝、刘达等诗人画家、历史名人登临大伾山或吟诗作赋,或挥笔题记,至今大伾山摩崖题刻遍布石间崖下,极大地丰富了这座历史名山的文化蕴涵,成为永恒的文化瑰宝。
大伾山摩崖题记大伾山的寺庙建筑和文化遗存,许多已成为重要的历史古迹,得到各级政府的有效保护。黎阳仓遗址、伾山大佛及周边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齐庙等古建筑群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比比皆是。
浚县古城西城门浚县古称黎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高祖(前-前年)初年在大伾山东北,黄河之滨置黎阳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浚县古城于年12月6日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浚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明昌五年()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东控名渡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黎阳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张仪谓赵王守白马之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之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皆指此。秦二世六年(前),陈胜命张耳、陈馀率兵渡白马津攻赵。
浚县古城景区西汉初年,刘邦命刘贾、卢绾率兵两万渡津入楚,佐彭越,烧楚积聚,以绝项羽军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以幽并二州之兵攻取天下,首先在黎阳立营以障河北。
东汉末年,三国古战场,曹操与袁绍交兵,皆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几经争夺。
三国古战场浚县马村白马山遗址关羽庙两晋与前赵、后赵、前秦、后燕在黎阳多次大战。后赵大将逯明筑垒于大伾山东。后燕慕容德南迁,巧遇大河结冰,军民踏冰过河,摆脱追兵,随改黎阳津为天桥津。北齐在此设关,在“两岸造关城,累年乃就”。
隋末,李密率瓦岗军击破黎阳仓,赈济灾民,“旬日得胜兵二十余万”,于大伾山巅筑中军亭以指挥操练,瞭望敌情。唐初,于此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
大伾山上的瓦岗军中军亭五代,朱温、李克用在黎阳纷争。宋代于此置军事重镇通利军。宣和七年(),金兵进取黎阳,宋守军焚大伾、凤凰、紫金三山之间两座浮桥溃退。金兵乘小舟渡河南进,东京陷落。元末,红巾军攻克浚州,杀知州,捣府衙,火烧大伾山大佛楼。
大石佛八丈佛爷七丈楼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浚县建立政权。清嘉庆年间,天理教在大伾山开设秘密据点。于滑县起义后拟攻下浚县城北进,夺取北京。义军围城数月未克,由此失败。
民国初年,康书奇组织“红汉军”数千人,拟于浚县城起义,后泄密未成,仅县城就有多名“红汉军”遇难。
浚县古城西滨卫河浚县古城的历史
浚县城始建于明初。西滨卫河,东傍大伾,南包浮丘之半于城内。“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构成了浚县城显著的山水城格局特征。明代天启年间,浚县知县赵建极称浚县城“形胜甲于阳平”。民间流传“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古城标志性建筑文治阁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文治阁浚县城呈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向西微微倾斜的不规则形态。城墙周长一千三百余丈,宽二丈余。西面以卫河为屏障,其余三面开挖护城河。东南西北设大城门四座,城门外各建一座石桥,西城门以北设两个便门。
浚县明代古城墙允淑门城四角建有三座镇角楼,东南角建魁星楼。城墙四周有排列整齐的雉堞。四座大城门横额分别为“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建两层高楼,东“长春”,南“叠翠”,西“长清”,北“拱极”。每个大城门外均有瓮圈,每个瓮圈城门额上嵌有题字,东为“咏干旄”,南为“忠孝里”,西为“哦绿竹”,北为“性道乡”。
浚县古城北城门四城门外护城河上各建一座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东“伾山耸翠”,南“浚城古治”,西“卫水环清”,北“河朔名封”。旧时护城河水波荡漾,水中多有鱼虾。
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城墙被拆除,仅存西城门以北至西北城角米的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姑山西南城角至南山街仍存有东西长米、高3.5米的城墙内芯夯土。
浚县古城墙浚县城四条大街,二十余条小街,三十六条小巷,构成古城的格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稀可见昔日古城的风貌。城东南的子贡墓、王越墓,西南的李密墓等,诠释着浚县地灵人杰的历史。
浚县古城南城门护城河流经浚县城西门外的卫河,河岸杨柳依依,烟雾缭绕,“云溪烟雨”为浚州八景之一。卫河的前身即隋炀帝开挖的永济渠,为隋唐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浚县段良好的保存现状和丰厚的文化遗存,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在河南的重点河段,年3月,与大运河相关的浚县段河道、云溪桥、黎阳仓遗址、古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运河云溪桥、黎阳仓遗址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浚县古城古运河云溪桥浚县古城大伾山文化旅游资源毋庸置疑,创建5A景区进入国家排序,旅游前景十分看好
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鹤壁市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拓展区,将浚县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
河南联播显示浚县的投资项目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城镇的旅游开发,机遇与发展将衍生出来更多的文化经济产业链,从业人员从中受益。文化旅游产业前景十分看好。
浚县经商文化史泥咕咕浚县是河南省唯一一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民俗文化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浚县正月风情,大伾山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周边省市县地区的游客。近年来,浚县日新月异,森林公园、运河文化公园、人文景观街心文化公园景点逐渐增多,得到了外地游人和市民的称赞。
浚县文旅前景十分看好浚县古城东城门河南联播:年12月10日,浚县荣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浚县围绕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强市战略部署,以融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为主线,到年将浚县打造成全国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浚县古城大伾山创建5A景区进入国家排序。
浚县古城繁华的夜晚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