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汉立

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氧吧圆舞曲》《武穆魂》《泰顺石谱》

初见章汉立,一脸笑容,富有活力,一说起石雕,章汉立激动不已,滔滔不绝。特别是到了动情之处,更是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饱含激情却又很实在。

近30年的石雕生涯带给章汉立的除了热爱的事业,还有独一难忘的珍贵经历,在石雕道路上,他犹如一个步履不停的行者,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更广阔的艺术生涯。

初学石雕的前几年里,章汉立不断辗转于浙闽两地。后又奔赴青田十多年,最后在泰顺石雕引进人才回归时,重归家乡泰顺。

几乎在泰的石雕大师们都曾经历过这一条“走出去,走回来”的道路。而章汉立正是这芸芸之中的一个,他既统一又独一,是探路者,也是坚守者。

章汉立出生于美丽的仕阳,也是仕阳职高石雕班最后一届学生,据他回忆当时班里大约有四五十个学生,但最后坚守在石雕行业的仅有三人,章汉立是其中之一。

石雕班学生合影

初中毕业后,章汉立在辗转了一番波折后,直接跟着老师谢茂卿继续在仕阳职高学习石雕技艺。当时仕阳盛行石雕水果盘,销路红火,甚至有闽浙商人直接到当地收购,章汉立就这样一边做着水果盘一边学习石雕技艺在仕阳待了两年。

随着市场不断地发展变化,水果盘渐渐不再流行淡出视野。年少的章汉立又继续跟随着老师来到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林金龙老师的工作室工作了一段时间。

水果盘

此后章汉立陆续从事过多项与雕刻相关的产业工作:标准化模具、水晶工艺品创作、还待过茶壶工艺公司....从业初期,他接触了许多产业化的工种工作,有过模具设计制作的经验,了解产业流水化的生产工序。这些团队专业性很强,且分工明确,甚至连一套茶具的壶身、茶盖部分都有专人制作,人人各司其职。

回想曾经,章汉立有后悔过,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为了高昂工资而放弃追求雕塑艺术技艺深造机会。但人生的经历都有其特定的缘由与使命,正如行者跋涉的路上,有磨练无数也有风景万千。这些可贵的经历,也在给未来的章汉立带来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方向。

年秋天,章汉立来到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雕刻石集散中心——青田山口。彼时正是青田石雕市场逐渐红火的时候,人才辈出,市场繁荣,大开眼界之余章汉立也暗暗紧张,他意识到要想在青田扎根,必须有立身之本。

石雕杨梅作品《垂涎三尺》董仁庆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泰顺独特的环境也造就了泰顺人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性格。章汉立与同乡林长恩等人敏锐地发现青田市面上的雕刻题材数不胜数,但极少有杨梅这一题材作品。

因为杨梅身上遍满小刺。雕刻起来费心费力,小小一颗就需要6天的工时,换算下来一株杨梅树就要花费月余时间,高昂的时间成本和市面上足够丰富的题材,都令杨梅在青田鲜有人雕刻。

人无我有,这或许是一个机会,几个泰顺小伙即刻开启一场“杨梅大作战”。他们将以前一起就职于台资公司时的“创新工具”利用起来,使用“新”工具雕刻杨梅,效率果然有效提高,工时大大缩短,同时成品也足以达到市场水准。不知情的青田师傅,不免奇怪,怎么繁琐麻烦的杨梅工艺到了泰顺人手中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机雕杨梅

因时制宜,新兴的石雕题材撞上天赐的时机,山口石矿恰好出现了大量红花青白石,这种石料材质用以雕刻杨梅是最为合适不过。

新鲜出炉的“泰顺字号”杨梅石雕作品迅速在青田市场上打响了名声。求购杨梅的客人络绎不绝,订购好的作品还未完工,下一块原石就已经有人交付“预付款”预定了要雕刻杨梅,丰富的石材资源与新颖的题材加上人的巧思,泰顺匠人们成功引发了一股“杨梅”热潮,同时这一颗小小的杨梅也为章汉立带来了第一桶金。

首次泰顺驻青田乡贤研讨会

回忆起在青田的十多年,章汉立感触颇深。从“泰顺仔”到“老师”,在青田的泰顺人凭着题材上的创新、各类工具的引进以及对本地工作者艺术创作的刺激和不断求索向上的精神为整个泰顺石雕团队赢得了尊重。章汉立说:这并不是靠某一个人赢得的,而是成十上百个泰顺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赢得的。正是大家团结的拧成一股绳,攥成一个拳的精神才令泰顺人在异乡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年,章汉立响应县委号召回归泰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绮丽的风光加之我县的“旅游兴县”发展方针给了他无限的创意灵感与创作方向。

他想若是能够将石雕融合泰顺本地元素做产品,既别有新意,又蕴含文化内涵,还能将“不接地气,属于艺术收藏范畴”的石雕作品转型拓展为更贴近时代特征、适宜大众消费的产品。此后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件石雕,人人都能了解泰顺石雕是章汉立心中的愿景。

章汉立设计的泰顺文创产品系列

同年,章汉立提出以文旅结合石雕举办文创设计大赛的建议得到了赞同和支持。年首届泰顺元素石雕文创大赛开展,至今已成功举行三届。与此同时,章汉立创建首个以传播“泰顺石雕文化”为宗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