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古来多青年才俊,寿山石雕刻艺术更是前浪后浪奔涌,独有一片好气象。
《印象敦煌》局部图山秀园石马铭生与马铭生的结识,是在年春天的一个寻常午后。那日,朋友邀我去往三坊七巷,参观一场由几位青年艺术家联袂展出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在观赏美不胜收的作品时,有件作品让我为之一振。是年,我便推荐了这个展览去西泠印社美术馆。“不期而遇——雕刻艺术展”第二站在杭州的展出,是大获成功的。当地媒体和金石雕刻圈的名家,皆叹为观止。杭州城颇具影响力的《钱江晚报》,在参展的百十件精品中反复斟酌推敲,最后选定了整个长篇报道的唯一题图照片。照片上推介的佳作,正是马铭生那件使人怦然心动的《雨巷》。
《雨巷》寿山石之老岭石马铭生《雨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诗性。这种诗性,是在听到“雨巷”两字时所有人都会自然联想起戴望舒的经典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但是,故事体验却在作品中有了别样的延伸:桥边,一个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少女,以婀娜的身姿带着大家的视线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场景。作品选用的是粗糙但色泽丰富的老岭石,画面上,错落有致的砖墙瓦背互相交织直耸天际、细节逼真的窗棂路灯若明似暗深不可测……
《雨巷》局部图寿山石之老岭石马铭生马铭生的作品是有场景标签的。马铭生的大多作品选择以古寨题材构造自己个人化的美学空间。在这一类作品中,《古镇晓韵》呈现的是一种极致的艺术表达。几乎覆盖整个作品的红色基底,仿佛艺术家无法抑制的内心思绪。层层叠叠的峰峦、直挂石梁的瀑布、秋意尽染的密林和生机勃勃的白鹭,完全被无边的激情燃炽。点缀其间的,是有着同样生活记忆年轮的古寨深褐色屋顶与老树坚实躯干和累累硕果。最点睛处,是牛背上的牧童悠然晚归。我们可以相信,这是马铭生运刀如笔,让自己的生活经历在雕刻中实现的一次诗意抵达,这是对乡村故土的倾情告白和归园田居的真实向往。
《古镇晓韵》老岭石马铭生我们中国人相信,石头是有记忆的。自有记载以来,石头也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无论是女娲补天,还是精卫填海,不管是洪荒年代的神话传说,还是中国文化艺术巅峰时代的诗性创作。石头,好像是我们所有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甚至有人戏言,中国文学四大名著的终极密语,是解析时代更迭世事变迁的石头上的刻痕。我觉得我们的年轻艺术家,已经显示出其控制题材难得的美学素养和哲学涵养。马铭生的《梦开始的地方》,就是他阅读石材、天马行空的一个灵性创作。以悬崖栈道为视觉焦点,两座直插高天的“空中楼阁”如梦的天堂与原乡让人仰望。作品的下半部分,险峻高耸的山坳,与两峰巨石中间一条布满沧桑的藤桥。半坡上努力攀行向上跋涉的行者,通过仅有的这座小桥来实现跨越。那些风尘仆仆的行者,姿态执着而坚定,他们一定是相信,他们可以到达美好生活的彼岸。这件作品已经从现实空间向哲理世界,做了一次成功的升跃。
《梦开始的地方》老岭石马铭生闽江两岸,山水丰美锦绣人文。寿山石是蕴含天地精华的人间隗宝,所以,寿山石雕刻艺术最讲究天工合一、人石相融。我十分欣喜地发现,马铭生和他周边的很多年轻艺术家,总是能从生活和艺术世界获得独特的精神滋养,他们也总会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于这种获得的无限感恩。像《返璞归真》这件作品,在视觉上呈现的是一种直接、大胆、粗犷的原始美感。作品选取的寿山峨眉石,石质粗糙但色彩层次清晰。马铭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石材形态的本真与质朴,画面流露出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自然气质。整件作品结构平稳,在这个宏大的叙述体系中,生活细节的所有美感被渲染得十分生动逼真。石阶的纹理、老桥的奇崛、吊脚楼的暖意与植被的盘根错节……点睛处还是人,牵着马儿从远方归来的老者,神情悠然,所有的疲惫好像都被寨子里弥漫着的家的气息融化了,应该只有马蹄声催着铃铛响:回家回家……
《古寨印象系列返璞归真》峨眉石马铭生家,是所有人的精神归宿,而艺术家们更能从生活的现象寻找灵感,找到生命记忆里最有价值最有力量的动力源头。
《古寨印象系列返璞归真》峨眉石马铭生“80后”的马铭生,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扎实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的训练。作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他们比老艺术家们有更多机会在更开阔的视野里吸收美学营养。这些营养显然已经成为马铭生观察和表达的独特能量。因此,在他的刀下,所有的石头都脱胎换骨,它们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喜的是,马铭生创作的一些作品,已经实现了难得的诗性和哲理的表达,这是马铭生作品受到诸多藏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