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古称北海,后来也称潍州、潍县。古老的潍坊大地上,自古就有诗人来来去去,留下诸多诗词。或者,诗人虽没有来,但有亲朋好友在这里居住或做官,于是寄来诗词,与潍坊的朋友应和酬答。在潍坊居住过的诗人,有徐干、韩熙载、黄庭坚、李清照等;到潍坊做官的诗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来潍坊游历或访友的,有李白、顾炎武、王士祯、蒲松龄等;与潍坊朋友诗词往来的,有曹植、刘桢、岑参、柳宗元等……祖籍青州的内阁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时,康熙皇帝还给他写了御制诗。本文选取与潍坊有关的部分诗人,解读他们的诗意人生,感悟古诗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在潍坊古诗词中影响较大的李清照和郑板桥等,因研究者众,论述文章较多,本文不再专章探讨。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在“诗意的问候”这一章中,选取了两组朋友:一组是汉朝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与好友刘桢、曹植的往来诗词,探讨“建安风骨”的诗歌特色,以及汉末魏初乱世之际,诗人的离乱人生与萧索凋零。另一组,是李白、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的因缘际会诗文往来,追慕盛唐诗风,读懂古北海的文脉风流。徐干,字伟长,东汉北海郡剧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个性敦厚温和。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氏三父子与“建安七子”引领文风,诗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文人个性鲜明、不拘常规,后代称之为“建安风骨”。李白也曾在诗中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徐干和曹操父子三人关系都不错,曹操邀他做官,他做一阵就走,几次三番如此,曹操也没怪罪他,还是一次次诚心邀请。曹植与他应答唱和,颇为相契。曹丕也赏识徐干的人品才华,在《与吴质书》中说:“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汉赋华丽宏大的气派并没有影响到徐干,他清新为文,抛却华丽词藻,深受建安文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本身的性格特质。徐干在辞赋方面成就较大,但诗留存的不多,《室思》是其中之一: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峨峨、悠悠,这种叠字的形式,自汉代便常出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更是所在多有。如西汉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再如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诗歌中叠字的使用,既能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能营造一种音乐美,突显意境,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徐干留存的另一首,篇名为《情诗》,起篇就是“郁崇崇,凄泠泠”,房舍高筑,环境清冷,微风吹拂,落日残照,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表现主人公心灵的感受。再看另一首《答刘桢》: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陶陶朱夏别,草木昌且繁。这是一首回赠诗。“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被曹操囚禁时,给好友徐干写了首诗《赠徐干》,诉说心中的苦闷。徐干立即回信,表明殷切思念之情始终没有消减,并回忆起分别时的温暖时光,草木繁盛,快乐而放松。“陶陶朱夏别”,这儿又出了叠字,渲染快乐的情境,与如今沉重忧郁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这不是一首普通的应答诗,而是冒着风险回复给好友的精神慰藉。因为下令囚禁刘桢的不是别人,而是最高权力者曹操。刘桢因“平视”曹丕的甄夫人,被曹操判为服苦役。在服刑期间非常苦闷,就写了五言诗《赠徐干》,倾诉痛苦和不满,抒发对好友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后就写了以上这首《答刘祯》回赠。徐干的诗留存太少,虽然不如曹植等人的诗精致,但也有着建安风骨的显著特点。刘桢抑郁彷徨时写下的《赠徐干》,读起来更加感人: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囚禁刘桢的地方,细柳夹道,飞鸟翩翩,这么美的景色,他无心欣赏,只是流着眼泪给徐干写诗。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互为知交好友,刘桢为什么单单写诗给徐干呢?大概是因为徐干常被人请出来做官,做不久就辞,比兔子逃得还快,甘愿“潜身穷巷,颐志保真”,不慕名利,过贫寒清苦的生活。刘桢直到失去自由,才明白徐干对世事官场看得多么明白,悔恨自己以前看不透,等看透时悔之晚矣。还有一条,徐干柔和温厚,光华内敛,与刘桢性格恰恰相反,“跌了大跟头”的刘桢痛定思痛,突然发现徐干的优点更适宜于应对乱世。刘桢诗以气势取胜,其创作风格被曹丕形容为“壮而不密”。除了《赠徐干》,别的诗中很少出现这种悲切彷徨。我们参考下他的这首《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的《赠徐干》写作背景令人哭笑不得。曹丕比较赏识刘桢,请他吃饭,席间曹丕的甄夫人出来礼节性地见见宾客,大家都赶紧低头,刘桢却好死不死的,“平视”了甄夫人。这事现在看来也就是缺少礼仪,但奇怪的是,正主曹丕没计较,他爹曹操却大怒,要判刘桢死罪,大家好说歹说,判了个拘役。这不是戏说历史的段子,《三国志》有“祯以不敬被刑”的明确记录。关于这件事,有人往通俗小说方面解释,说曹氏父子都爱甄夫人。但别忘了,历史不是琼瑶小说,二曹是政治家,是要谋夺帝位的,这次宴会时,曹丕还不是魏王世子,但已被曹操定为接班人,各方政治势力对确立魏王世子这件事态度不明朗。曹操这明显是在给曹丕树威信,就是要借机整人,性格刚直、卓尔不群的刘桢成了反面典型活靶子。但曹丕请客的细节,曹操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细思极恐。可怜的刘桢“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失去了自由,苦闷至极,写了这么首诗给徐干。整人归整人,但这件事曹操实在是做得太过了,风度尽失,人设崩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态度哪里去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待客之礼都忘记了吗?曹氏兄弟自家不和,但与徐干、刘桢关系还都不错,对其评价也很高。徐干、刘桢突然去世后,曹丕、曹植都表现出较大的悲惋之情,曹丕为刘桢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在他们活着时,除去刘桢被曹老爹关了一阵子,曹家的人对他们也比较尊重。徐干回到家乡北海后,曹植也写有一首《赠徐干》,比刘桢那首又高了一个档次,开篇“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仿佛太阳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给惊风吹落似的,这是他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惊叹。曹植写自己的爱才怜才,写徐干的独甘贫贱,写自己的内疚自责。其实他无须自责,离开官场是徐干自己的选择,正如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所言:“伟长岂受人怜者哉?”曹植虽有自责之意,但并无颓废之情,诗中他乐观自信,坚信贤才必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励徐干。建安风骨在其诗中多有体现,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有赞扬,有安慰,有鼓励,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于此诗可见一斑。当徐干与刘桢互相应答时,当曹植以绝世美文安慰徐干时,他们都不知道,命运的大手已经扼住了他们的咽喉。不久之后的年,即东汉末年建安二十二年,曹魏集团统治地区发生了一次疫情,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去世,王粲也于行军北归途中病逝。七子中的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杀,阮瑀病逝,建安文学于年遭遇断层。年,41岁的曹植“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在寂寥中走完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唐代,北海郡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一批文化名流前来游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李白在天宝四年()到了北海郡,拜访太守李邕。李邕是文学家,也是一代书法宗师,尤其擅长以行楷写碑文,其书法技艺取法王羲之、王献之,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名满天下。李白在北海郡写了一首叙事乐府诗《东海有勇妇》,记载了当时发生在北海郡的一起妻子为夫复仇的事件。在诗中,李白极力赞扬这位女子“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嫉恶如仇的壮举,描写其复仇时“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赞颂了太守李邕仗义执言、敢于为这名女子伸张正义的行为,“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面对这位“东海勇妇”的杀人重罪,李邕慨其任侠义举,没有像迂腐的官吏那样判其刑,而是飞报朝廷,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风俗。“东海勇妇”事迹广为传颂,古潍坊刚烈任侠的民风,在李白诗中得到生动体现。说起李邕和李白的交情,那真叫“不打不相识”。李白有一首诗《上李邕》,是他去李邕任职之地拜访后写的。李邕先在渝州(今重庆)任刺史,后在北海任职,这首诗写于渝州还是北海,一直存疑。诗的背景是这样的:李白前去拜谒生性豪爽、不拘小节的李邕,按说这俩人脾气差不多,应该很聊得来才是。而且李邕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礼贤下士,崔颢、杜甫、高适等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李白不拘俗礼,高谈阔论,大家可以参考唐玄宗、高力士、李白的三人剧,脑补下这个画面。李邕哪见过这样狂放的宾客?就表现出了一点点不耐烦。李白多聪明啊,告辞出门,临走留下首诗,把李邕讥讽了一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此诗的语言并不难理解,唐代尊称孔子为“宣父”,最后两句,几乎是指着鼻子质问李邕: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怎么能瞧不起年轻人呢?诗写得飘逸洒脱、气贯长虹,据说李邕看到这首诗后,哈哈大笑,大为叹服,毫无气恼之情。有人说这首《上李邕》是李白在北海郡写的诗,也有人说是在渝州写的,理由是李白到北海郡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哪能还这么不懂事,在太守家不规规矩矩喝酒吃饭,还写诗讽刺人家,肯定是在渝州写的,因为李邕在渝州任职时,李白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这理由令人惊诧莫名。李白什么时候“懂事”过啊?李白喝酒吃饭,从来就没规矩过,不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或者“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大家一起“嗨皮”,喝得晚了,就秉烛夜游。他也不怕麻烦请客的人,最好是一醉方休,“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也有人说,前边刚写《上李邕》讽刺一番,后边接着写《东海有勇妇》来赞美?这点也可以讨论。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送达李邕手中,李邕是洒脱之人,也是诗文行家,可以想见其震惊。二人很快把酒言欢,也有很大的可能。李白写《东海有勇妇》,是从心底敬佩这位侠义女子,并不是要取悦李邕。唐玄宗比李邕厉害得多,也没见李白来取悦。《上李邕》极有可能是在北海郡写的。此处暂且存疑,若读者有别的论据,留待新的研究发现,再来定论。李白落拓豪放,洒脱疏狂,他和李邕都是正直文人,都有铮铮傲骨,互怼起来,煞是有趣。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诗酒唱和,惺惺相惜。李邕后来遭到权臣李林甫陷害,七旬老人,竟被杖杀,李白闻之扼腕,写下了“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的悲愤诗句。后来他路过李邕旧居,写了一首《题江夏修静寺》: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修静寺是李邕旧宅,一句“我家北海宅”,何等亲切,何等哀伤。诗中的“平生种桃李”,也证实了李邕的提携后进与礼贤下士。盛唐文人何止千万,能入李白诗的,寥寥无几。虽然相差二十多岁,但他们骨子里是一样的人。千年之后,“李北海”还活在李白的诗里,相比于孔融“孔北海”,多了些倜傥不羁,多了些氤氲诗香。李邕屈死在他的任所青州,曾与李邕同游济南的杜甫也悲愤欲绝,遥望北海郡,写下了四百多字的长诗《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瘗。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子孙存如线,旧客舟凝滞……”两人同游时,杜甫33岁,李邕67岁,是妥妥的忘年之交。谁能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年近古稀的李邕会突遭横祸。天宝四年,李白、杜甫同游齐鲁,李白还跑到了北海郡写诗,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是不是因为李邕在这里,他们追寻而至呢?须知,李邕虽后世名气远低于李杜,但在当时,是倍受尊崇的大书法家,名气并不在李杜之下。诗仙诗圣,皆写长诗悼念李邕,翻遍全唐诗,再无一人享此哀荣。在此,放一首李邕的《咏云》,读者可以稍加体会: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顺便提一下,唐代天宝初年,李邕曾为青州龙兴寺书一匾额,上书“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年,这四个字摹刻于大齐碑之阴,至今还能在青州见到。我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在“遥远的童年”这一章中,有两位年少时生活在潍坊的诗人:一位是南北朝时的韩熙载,二十四岁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随父母在青州居住生活,二十四岁只身南逃,再也没有见过北方的亲人;另一位是北宋的黄庭坚,幼时随做官的父亲在青州居住,迁居江南多年后还回来探望亲人。韩熙载,字叔言,生于年,北海人。韩家祖籍南阳,唐朝后期移居北海。韩熙载出生后五年,唐朝灭亡,其父在五代的后唐为官。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文名颇盛,二十岁出头即考中进士。安适惬意的才子生活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年,韩熙载的父亲因卷入兵变被杀,株连到整个家族。韩熙载仓皇南逃,伪装成商贾,渡过淮河逃入南吴境内。诗文韵律书画皆精通的韩熙载,生性落拓不羁,却偏偏碰上了谨慎隐忍的实权人物徐知诰,着实性格不合。徐知诰夺了南吴的权,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为了昭示自己继承的是那个光华夺目的大唐帝国,改名李昪,让韩熙载做儿子李璟的秘书郎。李璟的儿子,就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李煜。韩熙载不只以文章立世,其政治才能也可圈可点,一直招人忌惮。几经宦海沉浮,因一幅人称“谍中谍”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后人评说千年。韩熙载因公事出使过北周。北方,对于韩熙载来说,是“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的年少时光,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青春岁月。这一切美好都在24岁那年戛然而止,止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血腥屠杀,止于一幅家破人亡的可怖画面,止于一条踉跄奔逃的漫漫长路。多年后,当他北渡淮河,踏上北方的土地,深埋的记忆再次吞噬着他的情绪。他在署馆的墙壁上写了两章感怀诗,其一如下: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韩熙载出生的那个唐代,有无数的感怀诗,抒发回到故乡的喜怒哀乐,那些诗再伤感,但总有些许回乡的欣喜。如我们自幼背诵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归来不是少年,但画面是轻松的,诗中有“笑”,有天真的儿童,有朴素的对话,惟一的伤感是离乡时间久远。杜牧的《归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前两句是稚子天真可爱的问话,后两句是诗人思考后的自问。这是人生沉浮中的自问与思考,并无归乡的悲欣交集。而韩熙载的这首,是“举目无相识”的悲凉,是萧瑟的秋风和冷凄的秋月。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京剧传统剧目《探阴山》(又名《铡判官》)包拯的唱词:“悲惨惨,惨悲悲,阴风绕,吹得我透骨寒。”包大人把“寒”拖得又长又婉转,唱得是九曲回肠,宛如此刻韩熙载回乡的叹惜。第二章感怀诗,同样有着“不如归去来”的慨叹: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目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边旧居处。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前头拥将去。这首写得更具体些,江南江北对比鲜明,江北不识一人,孤独地和衣躺在窗下;梦回江南的情景是“桃脸蛾眉”笑着争相迎接,回到的是“花边旧居”。韩熙载是高段位文化人,诗文中不会随便用典,他写“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用陶渊明的典如此直白,就是早已把江南当作真正的家乡,对儿时的故乡,只是在回忆中觉得好,而“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这诗读下来,竟有些像网恋“见光死”的感觉。伤感也罢,想回江南也罢,韩熙载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目光犀利的政治家,写诗的同时,出使的任务也圆满完成。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韩熙载传》记载: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意思是,韩熙载曾经出使后周,等到回来,元宗(李煜的老爹)逐一询问后周的将相情况,韩熙载说:“赵点检(赵匡胤)顾视非同常人,大概很难久居人下。”等到赵匡胤受禅登基,人都叹服他的见识。这是严肃的正史,不是民间传说,也不是唐宋传奇小说,欧阳修虽然青年时代写牡丹迅速蹿红,甚至被民间封为“牡丹花神”,但他修史还是十分严谨翔实的。欧阳花神的诗,稍后再议。可惜了韩熙载这么好的才华、这么独到的目光,后期只能靠夜宴之类的自我黑化和自我麻醉来逃避现实政治。李煜派画师顾闳中去韩熙载府上仔细看看他的夜生活,还原画出,就有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人的精神世界与周围环境能割裂到什么程度?看看这幅图就明白了。相反,环境如何成为心灵栖居的田园?生命如何得到安顿?那就看看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韩熙载漂泊一生,江南江北,竟无一处安顿他的心灵,倒不如黄公望这个过继到黄姓人家的被遗弃儿童。韩熙载的诗,留存的不多,诗中的离乱感伤,令人忧惧。在《送徐铉流舒州》中,他写道:昔年凄断此江湄,风满征帆泪满衣。今日重怜鹡鸰羽,不堪波上又分飞。在南唐,徐铉与韩熙载齐名,南唐虽是割据南方的小国,但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直到南唐灭亡依然如此。徐铉和他的弟弟徐锴身不由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屡次被贬。韩熙载前去送行,写下了这首凄冷的送别诗。这诗太阴郁压抑了,或许,仓皇南逃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诗人,每次送别,都像是永远分离。韩熙载还有些残缺的诗句,全诗找不到了,留下的句子,像玄妙的谒语,如“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几人平地上,看我半天中”。他的诗中,也有偶尔的明亮与放松,如“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陈郎不著世儒衫,也好嬉游日笑谈”“他年蓬岛音尘断,留取尊前旧舞衣”。历史的推进有时让人感慨万端。韩熙载南逃五十年后,他的君王李煜被宋朝军队胁迫北上,途中写下了“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的泣血诗句。已长眠于江南的韩熙载终于不用再体会这样的凄凉。以他的如炬目光,也许,当他在那场著名的夜宴中捋袖击鼓时,就已经预测到这样的结局了吧?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年-年),字鲁直,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秦观、晁补之、张耒游学于苏轼门下,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在文学造诣方面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又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年-年之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任青州通判,八岁的黄庭坚随父母旅居青州。在青州,黄庶带着黄庭坚等几个孩子,游览了石子涧、云门山等名胜。黄庶也是著名诗人,他在青州带着妻子、孩子游玩时,写下了《携家游矮松》:矮松名载四海耳,百怪老笔不可传。左妻右儿醉树下,安得白首巢其巅。人们通常认为,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说的就是黄庭坚这种。黄庶这首诗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安得白首巢其巅”,尧时有一隐士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称之为巢父,黄庶希望自己年老时像巢父那样做隐士,隐居在这里。极致的浪漫啊!像鸟儿一样隐居在绿树之巅,黄庶不知是否想起了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的“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父亲这种恬淡乐观、浪漫洒脱的生活态度,影响了黄庭坚一生。幼小的孩子在母亲的臂弯中,看着诗人父亲惬意地醉倒在树下(也有人解释为陶醉,两种解释皆通),一家人其乐融融,迎风吟唱……家学渊源不再是恭维的客套话,文学艺术大师从潍坊启程,他的脚步,遍及大宋山河。多年后,黄庭坚的名篇《鹧鸪天》,依稀可见黄庶的影响: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鹧鸪天》文字直白,稍有些文学欣赏水平的,都能看懂。让人看不懂的,反倒是后人的解释,说是写出了诗人的悲愤。悲愤?不是吧。这疏狂模样,这“吃货”本色,不愧东坡门下,满腹的不合时宜,满篇的洒脱人生。《鹧鸪天》的写作背景也与青州有关。当时,黄庭坚受党争牵连被贬到川东黔州,后再贬川南戎州,心中不平。复官后,在到青州探望姑母的途中,遇到眉山私塾先生史铸,两人一见如故,作诗填词酬唱应和,这首《鹧鸪天》就是其中的一首。由此看来,黄庭坚比韩熙载幸福得多,他的童年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祸割断,而是一直与童年生活的地方保持着亲密联系。复官后,即刻启程到青州看望姑母,期待着故地重游。他历经沧桑的心大概会觉得,童年的欢乐园中,一定藏着治愈痛苦的良药吧。黄庭坚在青州时,常与当地儿童一起读书游玩,天然的性情在美丽山水间得以挥洒。这种不受各种教条禁锢的童年成长环境,是健康的、率真的,对其一生都有积极影响。几十年后,黄庭坚在《王圣涂二亭歌》中回忆儿时岁月:“营丘之下,有宅有田。梨枣兮觞豆,耘耔兮为年”“洋之水兮可以舟入,鸥鸟兮与之游”“石子磊磊兮涧谷纵横,春月桃李兮士女倾城”“儿时所蓺兮桃李纤纤,随世风波兮吹而北南”。青州的王力道是黄庭坚的“发小”,两家关系很好,王力道去世后,黄庭坚为其作墓志铭。黄庭坚作的另一个著名的墓志铭,是为少年时代的好友黄几复作的。但黄几复之所以闻名,并不在墓志铭,而在于黄庭坚的诗《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此诗中用的典来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潍坊古称“北海”,黄庭坚在其作品中,常提及“北海”,几乎是下意识的,就用了这个典故。他在《寄黄几复》一诗的“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德平镇并不靠海,诗人在这里,把整个齐鲁当作了他的儿时家乡,把“海岱惟青州”的意象,扩展到了四百多里外的德平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成为传唱千年的名句。想一想那种心情吧!诗人住在北方海滨,朋友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中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一别十年,江湖落魄,只能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这句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并称为“思念派”顶尖名句,前者思念好友,后者思念妻子;前者忧伤凄凉,后者温柔甜蜜;前者有相见无期的绝望,后者有期盼人归的希望。黄庭坚不常饮酒,他是茶文化的弘扬者,为茶写诗作词,与朋友聚会时以茶代酒。当年桃李春风中的一杯薄酒,在他心中记忆了十年,记下的是曾经的美好岁月。黄庭坚是苏轼的铁杆拥趸,他学苏轼,但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无论诗词书法,都自成一家。时人尊称“苏黄”时,他会觉得窘迫,觉得自己怎么可能和老师齐名!他在被贬戎州时,也写了一首《念奴娇》,不如苏轼那首《大江东去》有名,但也颇得苏门真昧。他在词中追问:“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他在词中说自己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黄庭坚一生,像苏轼一样被贬了又贬,越贬越偏远,一直被贬到广西宜州。他到达宜州时,已将近六十岁,凭借热情与达观迅速融入当地生活,为自己取号“八桂老人”,把旷达的诗风和刚健的个性植入了这片岭南之地。一天暴雨,他把双脚伸出窗外,任由雨水拍打。面对身边人诧异的目光,他开心地说:“平生从未这样快乐呢。”一直到老年,他都像个孩子般纯真烂漫,幼时与家人度过的美好时光已化为生命的养料,一直在心灵深处悄悄滋养着他。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潍坊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官员中,有不少文化大家,他们的诗作记录了潍坊的山川风貌、四季风景、风土人情、农林桑事等。在宋代,来的人物最著名,文化等级最高。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宋代有两位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苏轼。这一章,把这两位大文豪放在一起,写写他们的人生、诗文、故事、情结。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扬州做过官。扬州有一座“三贤祠”,后改为“四贤祠”,供奉着曾在扬州为官的欧阳修、苏轼、清代王士祯、伊秉绶。他们亲亲热热地挨在一起,接受后人膜拜。欧阳修和苏轼还都是民间男花神。花神第一名是一月的兰花神屈原,后面陆续排开,到了四月,就是牡丹花神欧阳修,五月是芍药花神苏东坡,俩人在民间花神的排序中,也紧紧挨着。欧阳修比苏轼大30岁,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年、年,两位文豪一前一后,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年-年在青州为官,来时已经61岁,诗词中多有归隐之意;苏轼年-年在密州为官,虽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来时只有37岁,方当壮盛。这也导致了他们两人留给潍坊的诗词,风格迥异。虽然文章风格不同,但两人都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政绩卓著。先说欧阳修。他在扬州时只有40岁出头,但到了青州,多次提到“老病”。那个在洛阳城中细访牡丹的青年,在青州已垂垂老矣,当他离开青州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是年离开青州的,年就与世长辞。他以老迈病弱之躯,将青州治理得“年丰千里无夜警”。他在青州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对政事删繁就简,不折腾,不扰民,不苦口苦脸事无巨细,闲时寄情山水,赋诗写文。欧阳修是大儒,但他这番操作,竟颇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意思。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儒道合一,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精神内涵。欧阳修的《青州书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升平景象: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禄厚岂惟惭饱食,俸馀仍足买轻装。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年春,到青州半年,欧阳修到城东护城河畔游览水磨亭。当时,新荷出水,鹭飞莺啼,老农耕作,久病的诗人被这春意盎然的景象打动,写下七律《水磨亭子》: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莺。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欧阳修热爱生活,关心农事,寄情山水。《水磨亭子》中,有鸟鸣,有泉水,有风声,他说不需要音乐,太乱。与别的诗人相比,欧阳修的诗词中,较少提及音乐,他写醉翁亭,写林泉趣,写牡丹记,写得安静从容,无丝竹乱耳,无泼天繁华。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一个失去父亲的贫困幼童,母亲教他读书,没有纸笔,就用荻秆在地上写字。画荻学书,成为世代相传的苦学典范。他和苏轼不一样,苏轼世家出身,有父亲教他文学书法,有兄弟可以诗酒唱和,过节给兄弟写首词,就成为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欧阳修之父是进士出身的小官吏,早逝后未给妻儿留下家产,幸亏母亲出身于江南望族,文化修养颇高。当年那个幼小的孩子,以荻秆在地上写字,母亲在旁边耐心教着。安静、内敛、耿直、坚强,成为他性格的重要特质,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文中。欧阳修诗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山。他在青州也写山,踏访过醉翁亭的一代文豪,来到了青州。在《留题南楼二绝》中,他写道: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他在青州的山中流连,甚至将刚学会的潍坊话写到了诗中,令人莞尔: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当日读欧阳修,读到《洛阳牡丹记》,不禁瞠目结舌,一部植物学和园艺学著作,竟比专门的文学作品还要古雅优美。当读到《留题南楼》第二首时,竟笑出了声。“作么生?”这是欧阳修写诗,还是山东小哥聊家常?幸好作者开篇言明身份“醉翁”,才不至于让后世考据家们起疑。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到青州一年了,精心治理,体察民情,人对于自己辛劳付出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地方,都会越来越有感情。以上这两首诗显示,欧阳修有点爱上青州了。他留客品评美酒,看群山连绵,仿佛回到了“环滁皆山”的醉翁亭。欧阳修在青州虽然时常生病,但他还是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山斋戏书绝句二首》的第一首写道: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垅已深鸠唤雨。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蜜蜂营造连片的蜂巢,辛勤采花酿蜜,麦子将熟,斑鸠在鸣叫,预示着快要下雨了,雨水将对麦田进行最后的滋养,丰收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了。诗人心情放松,在山斋酣睡,不知不觉的,就到了中午。这情景,有点像诸葛亮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但诸葛亮的“春睡”,表演的成分居多,欧阳修的“夏睡”,属于怡然自得,并无雕饰。这一点都不奇怪,想“出山”的人,当然要造势,想退隐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4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