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中央红军翻过雪山,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原本以为,两大红军主力会师后,团结在一起的红军可以大举北上,冲破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可没想到却遭到张国焘从中作梗,毛主席无奈率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为了缩小目标便于行动,中央决定将这支约七八千人的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这个陕甘支队后来被很多人称为史上最牛部队,因为这支部队产生了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四位元帅,罗瑞卿、陈赓、萧劲光、谭政、张云逸五位大将,刘亚楼、杨得志、肖华、邓华等17位上将以及中将若干。
但事实上,当时那支陕甘支队基本上就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架构,虽然在艰难的长征路上损员严重,但主要干部都还在,而且留下来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按照年大授衔时,中央红军将帅所占比例,陕甘支队实在是太特殊了,拿来跟其他部队比较,似乎有失公允。之所以有人如此说,更多只是为博人眼球罢了。
而在陕甘支队之后,红军恢复红一军团建制,这其中有一个师的领导班子中,个个都成为日后的顶级将领。在5位主要首长中,两位日后成为开国大将,两位成为开国上将,另有一位虽然没有获得授衔,却成为了日后的国防部长。这个师就是红一师,在介绍红一师的领导班子之前,先介绍一下恢复红一师番号的背景。
陕甘支队成立后继续北上,进入甘南,突破敌人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并于11月初同徐海东、刘志丹等人的红十五军团会师。会师后,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恢复了红一军团的建制。陕甘支队完成历史使命。
中央红军虽然跟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部队的战斗情绪非常旺盛,但面临的形势却是非常严峻。蒋介石指挥其“西北剿总”,对陕北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对于中央红军来说,刚刚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又面临着他们更加严重的进攻。
吴起镇会师
当时,国民党方面担负“围剿”任务的主要是东北军,毛主席亲自部署指挥,决定在直罗镇打一个歼灭战。最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团结一致,在直罗镇全歼一个师,击毙敌人师长牛元峰。通过这一仗,红军算是在陕北站住了脚跟。
就在直罗镇战役胜利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在北平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一股抗日热潮。这个运动很快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也让蒋介石越来越孤立了。与此同时,东北军在对红军作战中损失惨重,军中打回东北抗日的呼声渐起,“剿共”也就不那么积极了。
在全国抗日救亡和反对内战的高潮中,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将“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为重要任务。而要开赴抗日前线,红军就势必要通过山西。阎锡山在山西搞着独立王国,在黄河一线设置了“堡垒防线”,阻挡红军进入山西境内。
此外,当时红军还有“打出去”的迫切需求。陕北根据地虽然面积很大,但实在是太穷了,即便是群众基础好,大家都踊跃交公粮,但要养活那么大一支队伍,难度非常大。而队伍要革命、要抗日,也就必须得有个粮草供应的后方才行。
纵观当时陕北周边的环境,向北是沙漠,向西也是沙漠,人口稀少,而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正纷纷向这个地区集结。往南边虽然比较富庶,但驻扎着蒋介石的重兵,西安更是国民党在西北的大本营。在党内讨论阶段,也有人主张向北到内蒙发展,以便背靠苏联,也有人主张向南,到陕南去打游击,但这些方案都在讨论中被否决了。因此只有选择向东,找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要去。
“如果在山西有了立脚点,再向东进打日本侵略军就好办了。向东就是河北省,河北阜平一带有过暴动,总不至于没有留下一点工作基础把,何况平津一带又不断掀起学生抗日爱国高潮,我们向东去是可以互相策应、互相配合的。”聂荣臻元帅这段回忆,很好地阐明了当时为什么要前进山西。
基于上述原因,毛主席下达了东征的命令。在东征前,中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主力编为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委,总参谋长是叶剑英。与此同时,红一军团恢复三个师的建制,即在原有的红二师(师长刘亚楼、政委肖华)、红四师(师长陈光、政委彭雪枫)的基础上,再由红十三团、红三团和红一团为基础组建一个师,恢复红一师的番号。
重新组建的红一师由陈赓担任师长,政委是杨成武,参谋长是耿飚,谭政则担任政治部主任。此外,杨得志担任副师长兼红一团团长。这五位就组成了重新恢复番号后的红一师的豪华领导班子。此外,红十三团团长是朱水秋,长征时期的红六团团长,曾率部队智取遵义。红三团团长曾保堂,长征时期是朱水秋手下营长,带着俘虏诈开遵义城门的就是他。
师长陈赓、政委杨成武
首先看师长陈赓,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原本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曾救过老蒋的命。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陈赓毅然选择了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曾在南昌起义中身负重伤。伤愈后,陈赓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期间到过鄂豫皖,在红四方面军中做到师长,徐海东、许世友、陈锡联等名将,都曾是他的属下。
在鄂豫皖时,陈赓再次负重伤,回到上海治疗伤病,不幸被捕。脱离危险后前往中央苏区,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长征开始后,陈赓被调任干部团团长,曾率部巧渡金沙江,一举飞越皎平渡。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陈赓原本被安排到红四方面军工作,但他听说张国焘要对付他,便回到了中央红军。陈赓当时所听到的也算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在鄂豫皖时期,陈赓就曾对张国焘的左倾路线提出过不同意见,到上海养伤时,也曾专门向中央汇报过张国焘在鄂豫皖的路线错误。
中央红军改编成陕甘支队后,陈赓担任第十三大队队长,恢复红一方面军建制后,又转任第十三团团长。年11月率部参加直罗镇战斗,第3次负伤,弹穿左手拇指。年12月任红军第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开始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成为八路军及后来的解放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年大授衔时,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除了陈赓外,当时红一师的政治部主任谭政后来也成为了开国大将。谭政跟陈赓从小一起长大,同在一个私塾读书,既是同乡也是同学。长大后,谭政还娶了陈赓的妹妹,成为了陈赓的妹夫。在革命道路上,谭政也是紧跟陈赓步伐,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谭政则参加了秋收起义。
井冈山时期,谭政曾是毛主席的第一任秘书,期间协助毛主席起草报告。在给毛主席任秘书期间,谭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其后多次担任各级政治部主任、政治训练部部长等职务。年,谭政曾接替受重伤的罗荣桓,担任红四军第三纵队政委。
年,谭政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了第四次跟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写了若干篇战时政治工作的战斗总结报告。长征时期,谭政继续担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改任政委。红一师恢复番号后,谭政算是回到老部队,干的也是熟悉的政治部主任的工作。
抗战期间,谭政多在中央军委工作,抗战胜利后前往东北,协助罗荣桓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后来担任了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四野主力南下进军中,谭政接替因病休养的罗荣桓,挑起了领导部队政治工作的重担。年授衔时,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
再看红一师政委杨成武。杨成武是红一师五位主要首长中唯一的非湖南人,他是福建长汀的客家人,15岁参加革命,17岁就成为了团政委,是一名极其优秀的青年将领。虽然是政治委员,但杨成武每次战斗都英勇冲锋,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曾两次腿部负伤。
长征时期,红四团多次作为先头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这期间,团长从耿飚、卢子美到黄开湘,但政委一直都是杨成武。在湘江血战中,杨成武腿部再次负重伤,躺在担架上继续率部前进和指挥作战。
遵义会议后,21岁的杨成武曾跟26岁的耿飚躺在草地上,畅想革命胜利后的生活。杨成武表示要带上红四团去莫斯科走一趟,不过得换一匹骡子。耿飚后来回忆称:“这时,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娃娃般的天真神情,而我大概也‘成熟’不了多少。”
就是这样一个“娃娃”,率领红四团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强夺天险腊子口,屡立战功,多次受到中革军委的嘉奖和毛主席的表扬。中央红军改编成陕甘支队后,杨成武担任第四大队政委,又率部参加了青石嘴、六盘山和吴起镇战斗,取得战略转移的最后胜利。
抗战期间,杨成武曾指挥所部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震惊了全国抗日战场和日本朝野,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驰电称赞。他也因此成为晋察冀军区的著名战将。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也是华北战场上令敌人胆寒的战将。年,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
跟杨成武一起,后来被周总理称为“三杨开泰”的杨得志(另一位是杨勇上将,后来曾接任红一师政委)则是红一师的副师长兼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从小跟父亲学打铁,后来到安源煤矿当工人,又到衡阳当修路工人,年跟着哥哥一起参加革命,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
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在井冈山时期,杨得志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积极追求进步,很快就加入了共产党。年起,杨得志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年,21岁的杨得志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九十三团团长,从此走上团一级领导岗位,参加了攻打漳州的战役。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杨得志任红二十团团长,在蛟湖、草台岗等地打了多场恶仗,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时,杨得志曾奉命率红一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队3个师的轮番进攻。
长征开始后,杨得志仍担任红一团团长,跟红四团一样,红一团也多次作为先头团。杨得志曾指挥部队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国民党守军;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中央红军改编成陕甘支队后,杨得志担任第一大队大队长,到陕北后担任红一师副师长。
后来的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多活跃在华北战场,曾全歼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另2个师。后来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战役。年,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年起,杨得志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跟上面四位开国将军比,红一师参谋长耿飚的经历则更为特殊。耿飚原本是湖南水口山的童工,在那里接触到进步思想投入革命,从工农武装到游击队队长,后来率游击队加入了红军。历任红1军团第3军9师参谋、师干部教导队队长、作战教育科科长。
年春,耿飚调任红四团团长,跟杨成武成为搭档,率部队打了很多大仗硬仗。现在大家说起耿飚,经常都会提到他武功高强,作战勇猛。确实,耿飚有“耿猛子”的绰号,但他却并不是猛张飞式的将军,相反非常机智灵敏,善于调查研究,打仗时点子颇多。因此,在军事生涯中,耿飚多次担任参谋长的工作。
长征时期,耿飚率部担任第2师前卫,攻克古陂,激战九峰山,夜渡潇水河,奔袭道州城,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屡破强敌,后来又强渡乌江,攻克天险娄山关。遵义会议后,耿飚调任红一师参谋长。中央红军改编成陕甘支队后,耿飚担任第一大队参谋长。红一师番号恢复后,耿飚回到老部队继续做参谋长。
抗战期间,耿飚大多数时间都率部队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解放战争期间,耿飚在晋察冀军区跟杨得志、杨成武搭档,后来又成为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即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的参谋长。
左起: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建国后,耿飚被调往外交部工作,先后在多个国家担任大使,也因此没有参与年的大授衔。尽管没有军衔,但耿飚在年成为国防部长。
这支将星云集的红一师组建后,渡过黄河参加了东征,首战便击溃阎锡山的王牌部队独立第2旅。东征回来后,红一师又参加西征,但因为对手不强,没有参加多少战斗。年8月,红1师被改编为八路军第师独立团,正式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抗日前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