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
一、课前小测
武松打虎
当武松在大青石上昏昏欲睡时,一支饿着的吊睛白额大虎张开血盆大口朝武松压来。
武松一下子酒醒了,慌忙起身应付。只见武松飞身一跃,轻轻地落在一边,躲过了老虎的招数。
饿虎见一计未成,显得更加疯狂,眼睛瞪得更大了。它的两只前爪往地上一按,用出浑身力气扑向武松。武松早有防备,来了个“鹞鹰翻身”,跳到了老虎身后。
老虎又失败了。
老虎背后看人最费劲,它前爪搭在地上,身子使劲一掀,武松直往旁边轻轻一闪,老虎掀了个空。
老虎吃不到武松,但力气却用了不少,它仰天呼啸,震的景阳冈也仿佛颤动起来。猛然间,老虎笔直了它那钢铁一般僵硬的尾巴,朝武松狠狠地一把剪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又是一个飞跃,躲过了。
其实这老虎吃人的招数就是一扑一掀一剪。
武松瞅准了老虎在喘息时的机会,抡起哨棒朝它劈头打去。“啪”的一声,老虎并没有损失一根毫毛,反倒是哨棒打在树上,断成了两截。
老虎似乎有一些得意,它咆哮着又扑向武松,武松赶紧扔掉哨棒,空出双手向老虎搏斗,他利索地骑上虎背,按住了它的脑袋,使虎头不能动弹。老虎于是扭动身子,武松不敢松手,便用脚一阵乱踢,老虎痛得在身下刨出了一个土坑。武松趁机把老虎使劲往坑里按,又抽出右手,将铁锤般的拳头像雨点一样只顾打,他一口气打了七八拳,打的老虎七窍流血。
人物形象:
片段一:武松见店家不给筛酒,以为自己赖酒喝,索性拿出银子喝个痛快。
表现了人物坦白直爽的个性。
片段二:店家一再说明“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偏偏不信邪,非要喝个痛快,且要证明给店家看看,我武松到底喝多少碗还能过冈。
表现了人物不拘一格,争强好胜的个性。
片段三:在结果一条老虎的性命后,武松自觉体力不支,难以应付再出现的老虎,果决下山。
表现了武松虽直爽豪侠,但却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
武松的形象: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一:分析对人物的描写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容貌、姿态、穿着等;
例: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凤姐形象: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凤姐泼辣、笑里藏刀、工于心计的人)
神态描写:面部表情;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花,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老汉形象:通过神态描写,突出了老汉威严、冷静的形象。)
动作描写:个性化行为、动作;
例: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桥》(老汉形象: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老汉无私、不徇私情的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个性化语言(独白、对话);
例:
心理描写:想法、愿望、联想等内心活动。
例: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用。”《穷人》(桑那形象:通过心理描写,桑拿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侧面描写:其他人的观感和述说或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或通过事例从侧面烘托所描述的对象。
例如:因为他的体型,小偷从不敢打他的主意。——说明“他”的强壮普通人跟他说话时总是不得不保持仰视。——说明“他”高周围的人经过他身边时纷纷掩鼻而走。——说明“他”臭
方法二:分析典型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写人文章所写的人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性格不是凭空表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而显示的。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事例,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事情或材料可以是一件,也可是几件。
三、常用人物形象词语:
父母:有责任心、教子有方、懂教育、关爱子女、理解孩子、坚忍、吃苦耐劳、孝顺。
其他:善良、热情、勤劳、谦虚、温和、幽默、风趣、豁达、聪明、淳朴/朴实、执着、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默默奉献、重情重义。
反面:狡诈、残暴、虚荣、自大、爱财如命、目中午人
四、题型破解
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题醒2、xx是一个怎样的人
题型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题型4、xx有哪些性格特点
解题思路:(1)感知全文,归纳整合文本形象的特征。(2)梳理与文章形象相关的描写、情节。(3)找出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对该形象的介绍或评价。(4)注意文本形象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5)结合给定的分值,分点归纳。
或者:××是一个具有××性格或××品质的形象,通过××事表现了这种性格或品质。(有几种性格或品质就分几个要点归纳)
六、练一练
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
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
(选自《中外和谐楷模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从个故事中,你认为张思德是怎样的人?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1、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福
小福是个弃儿。好心人把他送往儿童福利院时,他是个缩在破被子堆里的小男孩,骨瘦如柴,气息微弱,右半边身子蜷成一团,右侧的上下肢都萎缩得像柴棍。
小福好不容易长大,为了少麻烦别人,一直控制食量以及大小便的次数,才20多岁,查出直肠癌晚期。
你也许会说小福够不幸的,但我想说的不是小福的不幸。
小福聪明,用一只手学会了打字、复印、桌面排版,喜欢国画,尤擅牡丹,还自学英语,能用英语与外宾交谈。有位名叫艾米的美国女士深深被这位“勇敢而羞怯”的年轻人吸引,认他做了干儿子。
在美国妈妈的努力下,小福被世界残疾人联合会吸纳为会员,并以亚洲地区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丹麦召开的残联会议,还受邀出席丹麦国王的晚宴;患癌症后,艾米接他去美国治疗,他奇迹般康复,并见到了美国总统
你也许会说小福够幸运的,但我想说的不是小福的幸运。我想说的是小福带给我的震撼。
对于身世,小福说:我从小就是这样,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身体。有人到福利院找孩子,但从没人来找我。我从不探究,去问谁呢?我觉得追究身世没有意义。
对于命运,小福说:艾米确实给我带来很多改变,但我不认为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不是别人能改变的。我从艾米那里学到了两样东西,一是怎样更乐观地对待生活,二是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
对于残疾,小福说:什么是残疾?如果一座楼没有楼梯,你们能上去吗?不能。所以如果没有楼梯这个工具,健全人也是残疾。我们需要的只是工具,让我们更方便地生存。
对于欲望,小福说:人到了绝望的时候就会变得坦然,还剩一点希望就会很躁动;这个也要,那个也要,赶得人很累。绝望了,什么都放下了,反而有很舒心的感觉。
我想说的是,小福羸弱的身体所蕴涵的彻悟,有许多是尽我们一生都无解的终极困惑。
1、综合全文,谈谈你对小福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2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
“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
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
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
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
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画波浪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
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课后作业
挤公交车的母亲
①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代一下我母亲的职业。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甚至可以说是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
②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她的退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都挤公共汽车,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③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连接了她的声乐事业,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在哪个城市乘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挤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④有时候我和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六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
⑤我的确亲眼见过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母亲便会让过车头,极近地贴着车身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
⑥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母亲率领着我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
⑦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来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伤了腿脚呢?我知道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母亲照旧。
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幸福感十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
⑨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
⑩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代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些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而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中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由此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不久之后,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幸福,对于母亲来说,一定程度上源自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
(选自年12期《杂文选刊下半月》,有改动)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句的表达效果。
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
答:
2.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