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关石塔位于西津渡古街的制高点和正中央,是我国年代最久唯一现存的过街石塔。通体呈灰白色,高约5米,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昭关石塔的形制被称之为覆钵式,是藏传佛教喇嘛塔典型的建造式样。
多年以前地处长江之畔的镇江,为何会存在这样一所藏传佛教形制的石塔?他气度庄严的外表下隐含着多少前世的传奇,他傲然挺立的身姿背后又有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呢?
据考证,昭关市塔建成的时间是在元代,大约公元年,那时的西津渡毗邻长江与大运河,是蒙元王朝的交通枢纽,也是富庶江南的缩影。
西津渡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汇点,从三国起就是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西津渡因渡而生,傍水而兴。这里商铺林立,繁盛一时。
江南的粮食,丝绸,特产都要从西津渡装载上船向四方输送。往来西津渡的身影中,既有全国各地的商旅百姓,也不乏来自异域外邦的使者商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珍奇货品,也把本国的文化风俗传入镇江,西津渡由此成为一个五方杂处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
当时元朝派往镇江的最高行政长官名叫马薛里吉思,被任命为镇江总管府的副达鲁花赤,他的家族来自中亚地区的古城撒马尔罕。因其家族治好了成吉思汗四太子托雷的病,因此备受重用。
荣登显贵的马薛里吉思有了一展身手的良机,不过相比仕途俸禄,另一件事已在他的心中筹划多时。
被元世祖委任到镇江的马薛里吉是一个虔诚的也里可温信徒。也里可温在元代是蒙语基督教的称呼,这种源自外语的信仰在盛唐时传入中国叫做景教。蒙元皇族多信奉也里可温,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再度兴盛起来,统治者甚至为传教之人加官封爵,让他们执掌一方水土。
上任不久马薛里吉思,便准备大兴土木建造也里可温十字寺,他所相中的风水宝地是当时镇江最繁华的所在西津渡,这个时的西津渡还没有昭关石塔的踪影,但在临江不远的地方已经有几座香火不绝的佛寺,兴建于唐代的观音洞,宋代的天妃庙,随处可见烧香拜佛的行旅。
经过一番勘察之后,马薛里吉思决定把也里可温十字寺的寺址,选在西津渡背倚的云台山上。然而,想在这里建寺,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
与西津渡相距不远的金山寺是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水陆法会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法事活动之一,由南朝梁武帝首创,至今已经延续了多年。金山寺也奠定了这座寺院在江南佛教道场中的重要地位。
传说宋真宗天禧年间,崇信佛教的皇帝赵恒曾经梦游金山,醒来后他为寺院赐名龙游寺,并将西津渡周边一带的土地全部赐予这座寺院,到元代,西津渡临岸的一些佛寺,包括云台山麓在内,依然归金山寺所属。
尽管马薛里吉思对此心知肚明,但想起西津渡的喧嚣繁华,他要在这里修建十字寺的心愿却没有动摇,面对手握实权的地方官员,金山寺的长老也难以抗拒,只好拱手让出云台山上的土地,
公元年西津渡一峰耸立的云台山上,马薛里吉思主持建造了两座也里可温十字寺。
至今在云台山上还保有着元代也里可温十字寺的遗迹,那些历经岁月磨蚀的圆形石础,曾被用来支撑建筑的廊柱,从它们直径长约一米的体量,不难推断两座十字丝的形制规模,想必庞大而壮观。
时隔多年,今天的西津渡人在十字寺的原址上修建起一座云台阁。它坐落山巅,气象未然,供人们凭今怀古。
从传世的画作中,人们无从找寻十字寺的痕迹。唯有昭关石塔,面朝大江,临水而立,听白浪滔滔,梵音袅袅。在元代昭关石塔的建造过程与云台山顶十字寺的命运有着深切渊源。
公元年金山寺缭绕的香火一如往日,但对于应声长老来说,这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他刚刚接到友人的来信,获知不久前继位的元武宗海山皇帝已经改弦易辙,转变了前朝的宗教政策,他不再推崇也里可温教,转而尊儒重佛,在他的授命下,五台山等地正在大力雕塑佛像,兴修庙宇。
应声长老感到过去数年的隐忍含冤,现在终于有了一朝释怀的良机,他决意向朝廷状告也里可温教徒侵占金山寺地产的行径。
应声长老的一纸状书很快呈送到海山皇帝面前。作为江南佛教的重要道场,金山寺在民间影响广泛,声名远播,因而这次上告引起了海上皇帝的格外重视。
海山皇帝希望能够调和矛盾,平复民怨,于是他剌令即刻拆毁云台山也里可温十字寺。与此同时,海山皇帝还征召了一个叫刘高的工匠前往镇江,在十字寺原址上改建殿宇,营造一座金山寺般若禅院,包括壁佛、菩萨、天龙图像等等都要重新修缮,最终一并还给金山寺。
工匠刘高的营建理念源自于与镇江千里之隔的元大都。如今矗立在北京城市中的喇嘛教白塔与西津渡的昭关石塔相承一脉,他是多年前尼泊尔的工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的。
当年这种梵式风格的建筑在元大都盛行一时,大批能工巧匠跟从阿尼哥研习喇嘛塔的设计、雕塑、造像技巧,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汉族工匠刘元,而他的后人便是被海山皇帝派到镇江的工匠流高。
刘高得先人衣钵,他反复练习,技术日趋纯熟,深得朝廷赏识,当他接到旨令,受命前往镇江改建金山寺般若禅院的时候,这个富有才华的工匠,想要参照元大都喇嘛塔的样式,在西津渡打造一所形制相似的白塔,作为改建寺院的一部分。
如今在西津渡古街东侧,有着53级台阶,他被镇江人称为五十三坡,象征着佛教故事中善财童子参见53位高人的场景。从宋元时期开始,南来北往的人们便把这里视为积善修身之路。传说每迈一步台阶,就相当于参拜了一位圣贤。多年前抵达西津渡的刘高,或许也曾来自五十三坡,登临而上,又或许是他受到某种高妙的启发获得了灵感,他并没有选择把喇嘛塔建于庙宇之内或高山之巅,而是希望他所营造的建筑能够给过路人平添出几分亲近之感,于是他在西津渡古街的制高点临近观音洞与晏公庙的地方,建造起一座典雅又不失精巧的白塔。这也成为西津渡的地标建筑。
现在仰视昭关石塔,不难体悟元代建造者巧妙圆融的心思,这座石塔既保留着中原文化的影子,又融合了梵式建筑的风格,在他的横梁下沿刻有汉族的云纹图案,他身上的须弥座是喇嘛教繁复的折角形纹路,塔柱上雕刻着汉传佛教经典的名字,而发掘于石塔内部的两件珍宝,又呈现出梵式造像的特点。
年人们在韶关石塔的修复过程中,发掘到这种圆形式样的曼荼罗,同时在石塔北侧的云台内壁上一些斑驳的纹理。拓片师傅运用古老技法,把昭关石塔上原本模糊的图案清晰地拷贝下来。这些多数人难以辨识的字样,正是人们此前一直在找寻的梵文真迹。拓片上所呈现的是喇嘛教的6字箴言。目前这些雕刻在塔上的字迹已随着自然风化,变得难得一见。
那些史料所载与昭关石塔的修建年代形制相近似的建筑也大都不复存留了,只有这座中国唯一现存的过街石塔,矗立于西津渡口多年。
在佛家眼里塔即是佛,因此人们从塔下穿行而过,就视为对佛祖的一次虔诚礼拜,这种简化的仪式曾给许多待渡的行路人带去心灵的寄托与宽慰。
不知从何时起,途经昭关石塔的人们开始在上船前烧香拜祖祈福禳灾,希望通过神佛的庇护,获得慈航的恩泽,这日渐形成了西津渡口特有的风物民俗,历朝历代人们陆续的这里兴建了超岸寺,铁柱宫,紫阳洞,多种宗教延伸的多元文化,在西津渡殊途同归,有了根植的土壤,寺观相连的情景之下,是人们对平安过江的向往和期盼。
今天的西津渡口,已非当初的渡口,当时的情景也早就踪迹难寻,但一座营造于元代的建筑却留存下来,它沉静而沧桑的矗立在一道写有同登觉路的券门背后,牵连着那段遥远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