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口有70余万人。我国的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口流动自由性增强,畲族人口的分布范围在扩大。据史料记载,畲族人口迁入泰顺是从明代开始,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人口两万多人,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都有分布。
泰顺畲族的历史不算长,但畲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泰顺却传承得很好,保留得很完整,到现在,畲族的民族特色依然很浓郁。如居住山区,大分散小聚居,讲畲语,唱畲歌,拜祖神,蓝、雷、钟同一宗,三月三会歌,祭祀供品不煮熟,崇拜本族英雄人物,男女同工同酬,说畲语、姓蓝雷钟就是自己人、自称“山哈”等等,都依然有别于他民族。其中,唱畲歌更为泰顺畲族人津津乐道。
一、畲族民歌的形成与功能
畲族形成与发展的来历,众说纷纭,言无定论。畲族民众根据族谱记载,都说自己的祖先是远古高辛王的儿子,叫龙麒,他平番卫国有功被封为忠勇王,与三公主结为夫妻,婚后生育三男一女,高辛王分别给三外甥赐姓盘、篮、雷,女儿嫁钟志琛。可是,忠勇王不爱高官爱高山,夫妻俩带着儿子和女儿女婿去了广东凤凰山,在那山区种畲狩猎,繁衍生息,自成一族。但这些历史只有畲族内流传的族谱有记载,除族谱以外,目前还没有人发现有史书记述畲族族谱记载的那些久远的事,畲族的源头究竟在哪里?难以说清。有人用《周易》中对“畲”字的阐释和《三海经》中对犬戎国的记述来推论畲族的起源,这显然是很牵强的,也与畲族的族谱记载大相经庭。学界较为一至的是,大多研究者都肯定,唐代开始,畲族人就已居住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而这时,畲族已经是一个发展成熟的民族群体了。唐以前直到畲民族谱记载的高辛王时期的漫长的民族历史在哪里?成了学界解不开的谜。唐代开始就遍布闽、浙、赣山区与汉人不同俗的畲民从哪里来?由于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关于畲族的源头就有了多种推论,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但可以明确的是,畲族人在唐以后才逐渐迁入浙江,在明代到达泰顺。泰顺畲族历史至今约为年。
一个民族,不管大小,不论强弱,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同时伴生其特有的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也就是因为其有不同于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但由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不同等原因,有的民族没有产生其与民族语言相应的文字。畲族就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畲语,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产生畲语文字,连记事符号都未曾发现,也许她本来就是用汉字的,根本无需创造文字。畲族族谱和畲族祖图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畲族史料,都是用汉文记载的。没有文字并不影响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畲族最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就是以歌代言,可以说畲族是说话做事都以歌唱的形式来交流的民族。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传情,是这个民族特有的交流方式。陌生的“山哈”到庭,主人以歌探其姓氏和排行;亲戚来访,以会歌表示欢迎;向客人敬酒,以歌致敬酒辞;未婚青年路遇同族姑娘,以歌试探,以歌传情;生产劳动以歌交流,凡红白喜事、节日聚会都举行会歌。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使得畲族人自幼学习歌唱,人人要唱歌,人人会唱歌,是否会对歌,还成为考察才能大小的手段。能歌善对者被看作是“肚才”好,受人尊敬,就像当今的歌星一样。而年轻人则多以歌为媒,通过歌唱寻找知音,结交百年之好。
畲族以歌代言特色的形成,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关。抛开畲族来源的传说不讲,畲族人认定的发祥地广东凤凰山和学者专家考证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都是偏僻的山区,崇山峻岭,幽谷深涧。畲族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在民族歧视的社会环境里,一个弱小民族要受大民族的欺压,畲族为了减少冲突和避免受欺凌,不得不离开大民族远点,到更偏僻的深山荒野去生活。由于深山荒野环境恶劣,畲族人的农业只能是不断开荒种畲,环境的局限性使家族人口也无法大规模聚居,村落规模无法扩大。开荒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增长的人口必须另寻荒山,他处求生,这就造成了畲族散居山里,小聚大散的局面。同时,民族歧视使畲族人也只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民族交往以求自保。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畲族与汉族之间总是若即若离,畲族人口总是居住在汉族村落的边缘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畲族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区域,总是依附在汉族居住区的边缘,操汉语,用汉字,袭汉制。但为了自己民族的纯洁与发展,又采取封闭的发展方式,如不与汉人通婚,族内通行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传统,追随而不相容。我国民间唱“山歌”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色,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散居在深山里的畲民需要交流,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又不能随时来往,就如在劳动中为统一步骤唱劳动号子一样,常唱“山歌”。在过去,这“山歌”对山区劳动人民来说,既是劳动生产中的交流工具,又是山区劳动人民的娱乐方式,既可缓解身体的疲劳,又可带来精神上的快乐,格调轻松,形式自由,简便易学。畲族人的“山歌”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永远传唱的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山区人们劳动生活的需要,形式上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内容上想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对唱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反复进行,非常适应山区劳动生产和休闲歇息时的交流。能满足需要的事物总是不断地根据需要完善和发展,这种远距离的交流方式,从开始的纯粹对话逐渐融入了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在具有了艺术性和趣味性之后,就融入到畲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成了畲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逐渐发展到娱乐的需求,不但在生产劳动中交流对唱,族内所有活动,人际交往,都要唱歌,以唱歌叙事,以唱歌释疑,以唱歌表达情感,以唱歌考察才能,一切需要对话的行为,都要以唱歌的方式来完成,形成了以歌代言的民族特色。畲族人从小接受父母言传身教,在族群中耳濡目染,在生产生活中接受锻炼,在唱歌成为生活需要和交流手段的背景下,人人要唱歌,人人会唱歌。
以歌代言也表现出了畲族人含蓄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往中,有时有的思想不好直接说出来,有怕没面子的,有怕得罪人的,有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如男女表达爱情、要媒人掏红包等,但是不说又不行,怎么办?畲族人用以歌代言的方式,比较好的解决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如辨别来客是否自己人(畲族人称同族的人为自己人),就唱谜语歌探身份查姓氏,这可谓是畲族人辨亲疏的独门技巧了。就是对宾客敬酒,也不是直截了当,也得以唱歌敬酒。对许多尴尬的问题,不直白,不直陈,用歌来表达,就婉转的多,含蓄的多了。
对歌会歌是畲族青年男女择偶的传媒。畲族人遵从儒教,讲仁义道德、讲三纲五常,但又有自己的一套。在祭祀、节日,嫁娶婚育等又与汉族习俗不尽相同,如婚姻制度上同姓通婚、实行族内婚制度,男女择偶恋爱方面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性,又有自行选择的自由性。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又要在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下进行,对歌会歌就成了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男女青年可以在约定的歌会或生产劳动中以歌试探,以歌传情,以歌许终身。
二、泰顺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改革开放之前,泰顺畲族人仍然基本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居住高偏边远山区,土木结构的房子;主要从事农耕,少许人学些手工业,自给自足;崇拜祖先,信佛信道,但极少信奉基督教;接受当地汉族节日,也保持自己春节、端午、七月半等节日的民族特色;婚嫁基本上在族内进行,只有少数人与其他民族通婚;嫁娶仪式保持畲族习俗,对歌是婚礼少不了的环节;唱畲歌仍然是畲民自觉的娱乐活动,干活唱,休闲唱,喜事唱,丧事唱,迎客唱,送客唱,祭祀唱,节日唱,平时也唱。畲民走访亲戚或是参加亲戚朋友家的红白喜事回家,家人都必问唱歌对歌的情境,以分享其快乐。说唱歌对歌的事就像是说戏讲故事一样,讲者乐,听者也乐。这是因为,直到改革开放,民族歧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畲族靠边、走远的居住状况无法改变。其次畲民生活在偏远山区,无以为乐,唱畲歌还是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结婚是泰顺畲族人生活中最喜庆的日子,在男女双方都要进行一些娱乐性对歌。男方去娶新娘,要找几个歌手去女方对歌,要是不会对歌的去,会很没面子。要唱《赤郎歌》,用歌唱的形式进行一个仪式——借炊具,借炊具是问答式的谜语歌,唱的是厨房要用的整套用品,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唱出常用的炊具,借来建立新家庭需要的物品。如:
四四方方一坪墙当央两口清龙塘
乌云遮月一对宝一对鸳鸯水面上
借甩锅灶一坪墙铁锅两口清龙塘
锅盖园园一对宝柴勺舀水水面上
在晚宴上,还有个特殊的歌唱情节——捉石蜷。捉石蜷就是向媒人讨红包的娱乐活动,歌手拿着火把,对着媒人唱《捉蛙歌》,直到媒人掏出红包为止。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对歌的情节,结婚的场合,是泰顺畲族对歌的主要场合。其次,家有来客的时候,也会组织对歌,以示欢迎和快乐。另外就是节日会歌,如三月三等。在劳作的时候,畲民也会自唱。畲族妇女在单独干活时,如做针线活、采茶、放牧的时候也会唱起畲歌,这种情境下唱的畲歌大多是比较固定的传唱民歌,如四季歌、历史歌,太郎歌等。
改革开放后,民族平等意识加强,政府推动下山移民也促进了畲汉民族的融合,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民族界限不再是不可跨越的墙,扩大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的融洽气氛形成,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主流文化代替了局限文化,畲族的一些特色文化渐被淡化,唱民歌的娱乐方式被现代流行音乐所替代。
泰顺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不变的旋律,多变的句式,丰富的内容,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演唱技巧方面。
畲族民歌是口头流传的,没有曲谱,是有歌无曲的民间歌唱艺术。畲民唱歌凭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没有进行特别的教学,只是在父母,族群的演唱过程中心领神会,就学会了歌唱。他们不懂得音乐知识,也不用学习音乐知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哆咪发嗦,但人人都会唱,根本就不要曲谱。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根据畲民的演唱进行了实录谱曲,才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畲族民歌曲,如霞浦、丽水都有人给畲族民歌谱了曲子,笔者也对泰顺畲族民歌的基本调式进行了记录。
泰顺畲族民歌是在既有多源性又有同源性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民歌体。首先具有多源性,泰顺畲族人是从平阳、苍南、丽水、景宁、云和、宁德、福安、霞浦等地迁入的,共有90多批次从周边各县迁入泰顺,民歌和演唱习俗随着畲民的迁入从原住地带来,具有原住地特征。同时又具有同源性,畲族人从广东凤凰山区出发,先迁到福建,再从福建迁往浙江、江西、安徽等省,明代到达泰顺。各地畲族人都是从广东出,从福建来,是一树之枝,所以,来到泰顺的畲族人又都是同宗同源的,民歌的本调和习俗是相同的。如四句一段,同调反复。泰顺畲族民歌又形成了区域性特征。畲族人在泰顺走过了年的历程,民歌传承在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和受本土文化影响中,形成了泰顺特有的风格,与平阳、苍南、丽水、景宁、云和、宁德、福安、霞浦等地畲族民歌的音律又有所不同。如泰顺畲歌的结束音都是re,而云和的是mi,
泰顺畲族民歌按传统的五音调式来分的话,属于商调式。泰顺畲族民歌四句一段,四句过后从头反复,调式音高都不变。若是自唱,可以一直反复地唱下去;若是对唱,则一方唱完四句,停下来让对方回歌,对方也是四句一停。双方就这样一唱一和,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唱到不想唱为止。在贵客到来、婚嫁等喜气的场合,往往昼夜不停,通宵达旦。韵律上,以1(do)起音,以2(re)为结束音,没有半音,最高音3(高音mi),音律是强弱强弱强弱。调式比较平缓,没有大的起伏,旋律不变,反复编唱。唱法上有高音唱法和低音唱法两种,高音唱法为假声唱,发声有讲究,声音在鼻腔中发出,像秦腔、京剧中的假声一样,声音很尖。低音唱法用真声唱,像现代流行歌曲的唱法,没多少讲究。节奏上,两字一停顿,一句一长音,每一句的尾字为长音,前六字为两字一拍,第七字唱两拍。
泰顺畲族民歌的歌词比较规整,基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一节,称作一条,一、二、四句押韵(押畲语韵),如《长年歌》“正月初一是新年,桌上食酒把嘴闲,河人就讲河人话,冇人又讲做长年。”一首歌不要求一韵到底,可以换韵,可以一条一韵,两条一韵,或多条一韵。一首歌的篇幅长短不限,有短歌,也有长歌。短歌最少四句,如儿歌“鸡公上岭尾拖拖,鸭仔落田食早禾,大人商量冇钱甩,细仔商量河钱多。”像唐诗中的七言绝句。长歌句数和条数都不限,可以唱一条为一首,也可以两条为一首,还可以十条、十二条、几十条、百余条、几百条为一首。如畲族历史歌《高皇歌》长达多句,《三条变》可以不限篇幅,不停地唱下去。畲歌根据长短的不同,分别叫做“条”“连”“本”等,四句为一条,两条以上就是连,故事歌叫本。连就是把多条共同主题的内容并作一首。连的方法大多以序数、十二月份、十二地支、节气名称这些有先后又表递进的序数和名称,作为起句的歌头,把各条歌连成一首。如月序起头的《作息歌》《长年歌》《劝孝歌》,序数起头的《忖娘歌》《送娘歌》地支名起头的《时辰歌》等等。这种连最多只有二十四条一连,如节气歌。故事歌(含历史歌)是创作性歌词,是根据故事情节编唱的。这两类畲歌较为固定,属于传唱畲歌,有本相传,也是畲民传播知识和教育后人的教材。畲歌演唱最为精彩的是“三条变”,形式最灵活,内容最丰富,最能体现畲歌艺术,最能自由发挥,最能体现歌者“肚才”。唱三条变,可以长可以短,内容不限,句式可变,韵脚可换,修辞手法多样,畲族以歌代言、即兴演唱的畲歌艺术特色都体现在“三条变”的畲歌体上。是畲民“盘歌”“对唱”时用的最多的歌体。
畲歌句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起句上,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字数上的变化,首句除七字一句外,还有三字一句、五字一句、六字一句和两个三字一句,分别称为“三字头”、“五字头”、“六字头”和两个三字组成的“双三头”。如:
三字头:
时辰到一肩驮去远摇摇
一肩驮去几多远大海洋心就驮到
五字头:
白花对红花世上又河酒对茶
床柏林林对杉树蝴蝶去对牡丹花
双三头:
歌要唱花要对人有三世在园背
日落西山难转午海水落河难转来
二是内容反复的变化,在多条组成的一首歌中,首句可以反复作为起句歌唱,可以全句反复,也可以半句反复,可以前半句反复,也可以后半句反复,还可以中间几个字反复。如每一条首句相同,
你郎唱歌分我回,我娘心死回唔来;
我娘心死未学歌,唱的头对尾唔对。
你郎唱歌分我回,我娘心死回唔成;
我娘心死未学歌,唱的头平尾唔平。
如前半句反复:
今日出门未扮装,衫子又冇银钉相;
衫子又冇银钉领,好的表兄唔笑娘。
今日出门未扮来,衫子又冇银钉对;
衫子又冇银钉领,好的表兄唔笑妹。
如后半句反复:
小郎河情共心肝,莫来又讲我娘懒;
黄金莫分铜来假,路边花草折枝断。
娘子河心共心肠,后来总吓娘嫌郎;
真金唔吓火来炼,莫望树叶一时黄。
如中间反复:
咀奈看了看娘牙,看娘人貌象朵花;
着娘人貌十分好,好似仙女出仙家。
牙奈看了看娘腰,看娘生好白苗苗;
看你人貌十分好,好似仙女落凡朝。
除了首句句式的变化,二、三、四句的句式基本不变。
畲民在歌唱时还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歌词开头多用比兴手法,由彼及此,触景生情。除了开头的比兴手法,比喻、描写、反复、夸张、排比、回文、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都在歌词中常用。畲民在歌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构思用哪些修辞方法,他们也不懂得语法意义上的修辞方法,却又很善于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可见畲民在歌唱时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歌唱技巧。
畲族民歌是畲民的口头文学,除了历史歌、故事歌、时令歌等少数歌词属于编写传唱的外,大部分歌词没有经过刻意的创作和修饰,属触景生情,即兴而唱,内容自由,格式松驰,唱过不留,就像说话一样。以歌代言的特点,使泰顺畲族民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世间万物,无所不及,难尽其类。常见的主要有:记述来历的历史歌、生产劳作的劳动歌、表达情爱的爱情歌、男婚女嫁的婚嫁歌、寄托哀思的丧葬歌、季节变化的时令歌、为人处事的教育歌、歌唱英雄的故事歌、包罗万象的杂歌、认字识义的汉字歌等等。由于大部分是即兴演唱的,没有记录。只有一些需要代代传唱的反复出现的内容,在代代相传中被固定下来,这些内容需要学习,才做记录传承,如历史歌,男人必学的《借炊具》、女人必学的《哭嫁歌》,还有内容不变的四季歌、节气歌等。只有这些民歌才在畲族民间有手抄本流传。
会歌有规则。泰顺畲族每逢佳节、喜庆、人来客往之时,都要进行对歌活动,这是他们表达喜悦心情的方式,也是畲族人最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偏僻的山区,对歌就是畲民最好的文艺活动。但看似自由自在的对歌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则,开始要唱头歌,叫做起歌头;结束要唱送神歌,叫做杀歌尾。在对歌过程中,随着参加对象的不同,要唱不同的内容,表现不同的主题。如是晚上对歌,开始人多,身份复杂,一般不会唱情歌,夜深之时,老人小孩入寝,只有年轻人会继续下去,这时开始,年轻男女会唱起情歌,整夜不休,通宵达旦。
起歌头就是动员激发大家都来参加对歌,向大家提出对歌的要求。歌头起好了就是动员工作做好了,不管是长辈晚辈、老人、青年或是外地来的贵客都可在场一起唱、一起听。一般不会唱的人都是唱“三条变”,也可以唱一条,想什么就唱什么。唱一定时间就唱排,就是八十条以上的歌。
歌唱要结束就要杀歌尾,也就是唱《送神歌》。畲族人认为,唱歌是喜乐的事,也象做戏舞龙灯一样,凶神恶杀、鬼怪魑魅等都会来观看,不唱了一定要把它送走,不然的话,会使举行对歌的房屋或村庄不太平。《送神歌》的内容是,先总结这次歌唱的情况,接着就送神,烧上香,点上灯,烧下纸钱。开始给众神做工作,先送家中神明,再送祖宗神,接着送门神,送外界神明,送小神,送宫庙神,送戏神,送游玩神,最后向神明讲些好话及请求。
三、泰顺畲族民歌的使命与前景
畲族,从皇亲到散落山野的山民,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怨,畲族史诗《高皇歌》《封金山》都反映了这个民族艰辛的生存历史,到了近现代,受歧视和欺压的史实还很多。在长期受歧视的压力下,这个民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形成了自卑。在民族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畲族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同样,泰顺畲族对自己的文化也已不再热衷了。如,畲族唯一的显性文化——畲族服饰,早就不见了,只在民族中学的民族展览室里才能看到她的影子,以歌代言的方式不需要了,以歌传情的场面已经不如直接约会方便,现代人,对老套的民歌不以为然,觉得没有流行歌曲好听,没有摇滚乐刺激,收音机、广播、电视、音箱、唱片更加让人赏心悦目,唱畲歌也就成了少数畲民的技能,三月三歌节不再是自发的畲族歌会,目前,泰顺能唱畲歌的已是寥寥无几,多为白发斑斑。
而首先放弃畲族文化的成员都是畲族中的优秀分子,活跃分子,他们不安于现状,受过教育,有见识,但在卑小民族的压力下,首先放弃了畲族文化的传承,自觉寻求与大民族的融合。这样,留守畲族文化的只有那些只能留守土地的畲民,畲族自身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只能放弃不合时代要求的陈旧的落后文化。在民族平等和开放的时代,畲族民歌的交流功能早已丧失,娱乐功能也比不上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更让人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畲族民歌早已被冷落一旁,若不是有人刻意提起,不会有人为之兴奋。
畲族民歌及其在畲族内部的传承和运用是在封闭落后状况下的产物,这样的产物只是畲族的文化现象,在民族隔离的时候,他是这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在民族开放和融合的时候,大社会的主流文化就会把他淹埋,或把他送进历史博物馆。现在泰顺畲民歌的交流功能也已经失去,娱乐功能也只在畲族聚居的村庄残留,更多的只是作为寻古的记忆展示了。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任由泰顺畲族民歌让历史淹埋,还是把她送进历史博物馆?前者肯定是不明智的。畲族民歌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艺术价值,但它曾经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内容,反映了畲族的形成发展和迁移的历史,反映了畲族的精神风貌,反映了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畲族的文化特色,畲族民歌是最典型的畲族文化。如果畲族民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自然是很好,如果时代真的不需要了,也应当让她寿终正寝,不可一弃就了。泰顺畲族走过了多年的历史,畲歌也有了泰顺特征,是泰顺畲族人经历数百形成的厚礼,是很珍贵的。
历史正随着她的规律走去,在各民族相互融合,各种文化相互撞击的背景下,畲族也不会再延续靠边、走远的历史,不会再心甘情愿地在深山僻壤的地方独处,开始向民族融合的方向走去。自身文化正渐渐地被大民族文化冲击消化,渗透替换,褪去自身文化的特色。以歌代言的方式已不再是生活和生存的需要,交流的功能已经失去,不再需要的东西将被遗弃和遗忘。随着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畲族人也吸收了先进的现代文化,畲族民歌以歌代言的功能已从现代生活中退出,只有在畲族聚居的地方还在婚庆中保留对歌的娱乐功能。现在,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民歌手,还能听到他们的唱歌声,不远的将来,就会被彻底遗忘,这将是令人遗憾的事,收集整理畲族民歌,让畲族的口头文学变为可见的书卷,可读的记载,为后人留一份畲族文化的遗产,是有意义的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