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39.html

  在峨眉山市高桥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灵岩寺。多年前,这里48重殿宇,僧众千人,骑马烧香,而如今,摄身崖下,佛光七色,灵岩叠翠成为峨眉十景。至今保存于高桥中学内的寺庙青石牌坊,斑斑印迹依旧能印证着它往日的辉煌。

峨眉十景之灵岩叠翠

  走进高桥镇中学,右手边一座石狮蹲卧在那里,虽然风化异常严重,可从外形上依稀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雄壮与威武。而正前方一座刻有“敕赐禅林”的青石牌坊古建筑更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随行的文物管理所所长代成刚告诉我们:“灵岩寺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大概是年,这里是灵岩寺的起始点,通常老百姓说的沙门,也就是现在说的牌坊。牌坊上的‘敕赐禅林’四个字是‘嘉州七贤’的安磐所题。”

  据史料记载,安磐、章寓、徐文华、彭汝实、程启充等7人都身居当朝要职,正直清廉,但因批评朝政犯颜进谏,得罪了皇帝,相继被罢黜。因为都是嘉州人,时人誉之为“嘉州七贤”。7人黯然回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约游历峨眉山,并来到灵岩寺。朝中受屈,江湖传名。7位贬官来到灵岩寺后受到方丈真裕和尚的热情接待,陪伴游历,并请他们留赐墨宝。本来以为远离朝廷,但心画心声,安磐无意流露出“庙堂之忧”,便提笔而成:“敕赐禅林”。

  中学校园,“敕赐禅林”,青石牌坊,高约7米,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敕赐禅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背面“祗园觉路”。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代成刚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艺水平和史料价值不亚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上世纪末,被列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祗园觉路”

遥想当年……

古灵岩寺遗址上的残佛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其中零星的记载可资证明:唐代著名僧人黄檗、南泉、灵龛相继住锡灵岩;太平兴国五年(公元年),皇帝召白水寺住持茂真大师入京,并赐诗,茂真回到峨眉山后,重兴白水、华严、中峰、牛心、黑水、灵岩6寺;宋绍兴五年(公元年),太尉王陵、朝靖大夫王陟施资重建灵岩寺,并改名护国光林寺,但13世纪初一炬成灰;明天顺四年(公元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大藏经》一部置灵岩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年)二月落成,殿宇48重。

  据谭钟岳《峨眉图志》载:至明末时,有“寺宇四十八重,僧众千计”。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据说,僧人吃饭要“九九过堂”,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灵岩寺盛极一时,成为“西蜀第一大刹”。

  如今,牌坊后面是学校的操场,是整齐的教学楼。右望,摄身崖上,金顶、千佛顶、万佛顶如在咫尺。这里曾是灵岩寺的山门,也是接引殿所在。数年前,修建教学楼时,曾经挖出高大石佛像。

  校门前的右旁,是一颗古老的黄桷树,翠色伞盖。高桥镇高桥村五组村民杨选明介绍:“此树数年前曾干枯,而后又重新发芽。”一枯干依旧,造型如一只人工雕刻的神兽,俯仰之间,仿佛依旧忠诚地守护着这曾经的寺门。

 灵岩寺的藏宝:一个待续的传说

  古灵岩寺旧址,背依大峨,望四面环山,苍翠起伏,“九龙十八宝”收之眼底。“九龙”指的是附近蜿蜒盘旋的9条山脉,“十八宝”指的是18个起伏的青黛山峦(又名十八罗汉峰)。山溪龙蟠,曾经的灵岩寺占尽风光。

  古寺虽然不在,但在上世纪当地民间依然流传着“灵岩寺藏宝”的传说。张洪燕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后,专门撰文探讨灵岩寺的藏宝。在他的《峨眉山灵岩寺地下藏宝之迷》文章中提出依据:近几年,附近的罗目镇相继出土窖藏钱币和珍贵瓷器;灵岩寺附近的村民曾一次掘得玉珠数十颗,他曾亲见村民给他展示的其中一颗。关于藏宝的地点,他举证了两种说法:一是,藏宝在灵岩寺地窖说。二是,藏宝在睹佛台地下密室说。据说,村民在灵岩寺原址修建房屋或是耕作时,曾经挖到过地道和地下室。

  据推测,在明朝,灵岩寺香火鼎盛,修建如此众多的庙宇,供养如此众多的僧人,一年的花费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资,那么寺中聚集大量的佛财的说法应该属实。关于佛财的使用,据说,除了扩建灵岩寺外,大德高僧还有个弘愿:修一条从南面直接上峨眉山金顶的路,免除世人礼佛的长途攀越之苦。由于战争乱世,该寺住持只好将财宝挖掘地洞埋藏,藏宝地点只有历代住持知晓,在他们弥留之际口授于下一代住持……

  但一切都因战乱而改变。如今,叠翠依然,藏宝成谜,曾经的“西蜀第一大刹”,只留给我们一个待续的传说。

内容来源:峨眉山佛教网、峨眉新闻网

综合编辑:微峨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