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山西、陕西的商贾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经营着富可敌国的茶叶、丝绸、食盐等生意。如今,遗留残存的山陕会馆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而在全国80多家山陕会馆中,坐落在南阳社旗镇的山陕会馆曾经是最耀眼的明珠,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年),其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先后修缮营建,最终定型于光绪帝统治时期。期间经历了北方捻军起义的战火,后来也曾经历或抗日战争日寇飞机的狂轰乱炸,不过,大部分建筑仍得以保存下来。
社旗山陕会馆整体上坐北朝南,分为主建筑群和分建筑群,从最南端的大门开始,其中轴线依次经过三个建筑空间:第一个是由照壁、辕门、悬鉴楼以及钟鼓楼组成的过渡院落,面积狭小;第二个是由大拜殿、大坐殿等构成的万人院落,面积最大;第三个是围绕着春秋楼为主的建筑群,面积介于前两个院落之间。
在建筑风格上,社旗山陕会馆将北方建筑的辉煌壮丽与南方建筑的灵巧轻快融为一体。社旗山陕会馆多悬鉴楼、钟鼓楼等单体屋顶建筑,并与相邻建筑相互呼应,从而带给人丰富的建筑样式形象。悬山、歇山、硬山被广泛应用于单体屋顶建筑中,但在山花、翼角等部位则融入了南方建筑的飘逸。如悬鉴楼正面三重屋顶由下至上采用了卷棚歇山、单间歇山和尖山歇山,使整个屋面生动活泼、变化丰富,加上翼角上嫩戗的运用使整个屋面展翅高飞、巍峨挺拔。
而仿照北京九龙照壁建造的琉璃照壁,高10.4米,宽13米,厚1.70米,是用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起来的。其将海漫式和盒子式两种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既有盒子式的独立装饰,又有海漫式的画面效果,两面配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图案以及福寿字样和匾额、楹联,整体看上去既有富丽堂皇的美感,也有历史文化的厚重。
社旗山陕会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应该是位于关帝庙中的铁旗杆,其位于山门前5.50米处,东西相距10.50米,通高17.60米,其下部为高1.20米、长1.30米、宽0.75米之青石须弥座,上、下枋雕仰覆莲,束腰分雕天马、麒麟、神牛等瑞兽。据说,在原本的山陕会馆规划中是没有铁旗杆的,只不过因为当时山陕商人捐献的银子太多,以至于建成后还没有花完,干脆将剩下的都筑成铁旗杆了。
明清时期,山陕一带的商人是积累财富的高手,而社旗镇在当时对于这些商人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社旗镇是当时唐河上最为繁忙的水陆码头,山陕商人将来自于江南地区的茶叶、丝绸等经由长江、汉水、唐河运到社旗镇,再转由陆路经平顶山、洛阳、山西运到蒙古、俄罗斯等地。对于这些走南闯北的商人来说,社旗镇这个能够为他们提供歇脚、联谊的场所无疑十分重要,为此投入重金也在所不惜。
然而,到了近代,铁路运输逐渐取代需要辗转多次的水陆组合运输方式,而南阳社旗镇既没有铁路干线经过,主要公路也偏离其地,不再有清代鼎盛的繁华场面,山陕会馆存在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