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物是“文华衡水”展的核心,也是最耐看的一部分。我们衡水的国宝级文物第一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集体亮相,让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王晓岩和同事们感慨万千。“这些‘大咖’聚到一起,而且是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真的很不容易。几十年来,它们从没团圆过。”
衡水的国宝在国家博物馆集体亮相
北4展厅展品中,参展文物有52件(套),其中属于衡水的17件(套),都是最具衡水历史特色的精品文物。7件(套)一级品(青石四面佛造像塔、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青釉四系罐、一佛二菩萨白石立佛像、黑石豆形器、黑石熨斗架、武强年画三鱼争月墨线版),全部出自衡水本土。
“有这些文物作支撑,展览就有了实质性的观感,也增加了知识性。”王晓岩说,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独一无二,具有典型的地方时代特征,体现着衡水历史发展的一些高潮阶段。因为年代、出土时间、存放地点都不一样,多年来它们一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
年夏天,市文物管理处对全市所有馆藏文物进行了一次摸排梳理(共计件),把所有珍贵文物都作了登记,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影像、来源以及详细尺寸等基础资料的汇总。
接到“文华衡水”备展任务后,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管理处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次公开了所有文物信息,让国博专家挑选最能代表衡水地域特点的精品。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国博专家从市文管处选出的30件(套)中又筛选一轮,剔除一些题材重复、年代相近或展示有困难的,最终选中17件(套)。
国家博物馆“文华衡水”展厅一角
“其实我们衡水的文物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精品。年底咱们市博建成了,大家都可以去看。”王晓岩说。
据了解,因为条件所限难以展示的,还有故城一件大体量的佛造像和目前全国最高的陶楼——阜城桑庄陶楼。
王晓岩和同事们不但是文物“守护者”,还是“镖师”。为把衡水最珍贵的宝贝安全护送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一路风雨兼程、小心翼翼,真的比爱护自己的眼睛还小心、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用心。
青石四面佛造像塔
“出衡水我们就走了三天。在故城、冀州、园博园(滨湖新区)、桃城区等地,把展品一样一样打包装好,然后再接着走。”王晓岩说,运输过程中最费劲的就是四面佛造像塔。这是展出文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出故城文管所库房花了三个多小时。他们一点点把塔身、塔盖吊出来,装箱不能有一点磕碰。所有内包装材料都是天然的,不能有腐蚀性,不然会对石质有影响。找的押运公司是在文博圈口碑很好的华协珍品。
一路上,文物到哪里,王晓岩和同事们就到哪里,风里雨里都在一起,寸步不离。到高速服务区,他们吃饭都是轮流,文物一刻也不离人。“由于交通管制,只有凌晨才能进国博。开箱、点交、上展台……这些工作都是环环相扣、按顺序进行的,必须我们、国博、华协三方全部在场。”
青石四面佛造像塔总重近1.8吨,基于文物和观众安全考虑,工作人员在造像塔下面做了一个台子分散承重,只展出了塔身部分。“其实塔盖我们运过去了。”王晓岩说。
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壶
文物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安全第一,是最基本的保护原则。“要是保管不好,几千年传下来的宝贝有闪失,那我们就是罪人。”安全这根弦,王晓岩他们时刻绷得紧紧的。因为有事回来两天,她对国博专家高秀清千叮咛万嘱咐:“(这些珍宝)一定要替我们保管好。这是您的责任,但这也是我们的命!真的,是我们几代文博人的命。”说着,王晓岩的眼圈红了。
经过不懈努力,诸多“国宝大咖”终于在国博齐聚一堂,走上“文华衡水”的展台,展示在世人面前。“那一刻,觉得挺有意义的。多年的辛苦、守护真的很值得。”
欣喜之余,王晓岩他们还有几分小遗憾。“这次只是一个‘小团圆’。因为保存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有一些精美的文物在省文管所、省博,像是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外边舍不得弄回来,就怕有损坏。不过,将来它们迟早要回来的。”
国宝守护人对文物的热爱,发自内心,令人感动。作为今年的民生工程之一,衡水市博物馆年底即将开馆,衡水的奇珍异宝们,很快就会有一个新的安身之所、好的展示空间。“宝贝,回家——”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心声,也是所有衡水人的期盼。
在我们的心目中,“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是国宝们闪亮登场的华丽舞台,是千载难逢的团聚机缘,更是家乡父老心之所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