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灵青石 >> 灵青石介绍 >> 平潭在哪里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平潭

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你甚至很难迅速在地图上找到它

然而

当你仔细观察后便不难发现

平潭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

它是大陆距台湾岛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

只需“一跨”便可跨过海峡

抵达宝岛台湾

(平潭距台湾有多近,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不仅如此

它还拥有福建省第一大海岛海坛岛

岛上有壮观的海蚀地貌

和宽阔细腻的金色沙滩

号称“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

(请横屏观看,平潭的海岸地貌,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有绚丽魔幻的

“蓝眼泪”

(请横屏观看,平潭的“蓝眼泪”是多种海洋浮游生物集体发光形成的现象,摄影师

翁武财)

有高低错落的

石头厝(cuò)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岛上的石头厝,厝即房屋,摄影师

陈颖南)

如今

更有三条钢铁巨龙飞跃海峡

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大厦

在海天之间崛起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

陈颖南)

平潭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诞生

距今1亿多年前

古太平洋向西侧的大陆俯冲

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引发岩浆活动

岩浆或侵入地底,或喷出地表

形成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喷出岩

(请横屏观看,福建省海岛分布,东海是我国海岛数量最多的海域,约占我国海岛总数的59%,浙江、福建沿岸的岛礁构成一个密集的条带,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

大陆遭到海水的侵袭

包括平潭在内的岛屿便由此形成

(平潭猴研三岛,摄影师

赵高翔)

平潭由座岛屿组成

其中最大的是海坛岛

其面积约为厦门岛面积的2倍

为福建省第一大海岛

(平潭位置及主要岛屿,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组成岛屿的巨量岩石

为海蚀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同于被陆地环抱的厦门岛

海坛岛位于海岸线突出部

环绕它的是海坛海峡和广袤的东海

(请横屏观看,平潭北港,摄影师

李华刚)

开阔的海面上

6至7级的大风横扫而过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第一大风区

其全年风速≥6m/s的时间在小时以上

远超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北内陆

平潭更是“个中翘楚”

全年平均风速6.4m/s

几乎是厦门的两倍

(平潭长江澳海滩和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组,摄影师

李华刚)

大风通过数个风口

扫过海坛岛

(海坛岛主要风口和季风方向,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风力之大

导致岛上缺少高大乔木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抵御海风

只得摈弃木头

改用遍地可见的岩石作为建筑材料

屋顶则用石块压住瓦片以防被风吹走

是为石头厝

(平潭石头厝,摄影师

陈永诚)

但风并不都是破坏性的

强风带来充沛的水汽

令海面之上、山峦之间云雾缭绕

山间的雾气被称为“岚”(lán)

海坛岛也因此得名“岚岛”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岛之间的雾气,摄影师

翁武财)

岚岛的最高峰君山

常被一顶云帽笼罩

是为“君山插云”

(请横屏观看,君山云帽,摄影师

carefree狮)

在风的作用下

表层的海水向陆地运动

随着海底逐渐变浅

留给波浪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海浪相互“争抢着”涌上岸来

形成破浪和激浪

(海浪形成原理,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平潭岩石多、风大

还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之一

高潮位与低潮位最高可相差6米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海与岩的角力显得极为壮观

(平潭渔屿村滨海地区,摄影师

孙泽)

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

令平潭拥有了坚硬的岩

广袤的海和狂暴的风

岩、海、风

三者将在这里激烈碰撞

塑造出一座绝美的景观之岛

02

面向海峡的风景

平潭拥有中国沿海面积最大

也最典型的海蚀地貌景观

组成岛屿的花岗岩布满裂隙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

石块的棱角部位率先被磨平

岩石逐渐变得圆润,形成石蛋

(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随着岛屿的抬升

风雨和海浪冲刷掉表层的泥沙

露出了地底的石蛋

遍布岛屿表面

(将军山,摄影师

陈小羊)

露出地表的巨石

继续接受着风雨和海浪的洗礼

岩石一层层被剥落

形成了一座花岗岩小丘

形似一个躺倒的石人

任由日晒雨淋、风吹浪打

(请横屏观看,平潭塘屿岛海坛天神景观,摄影师

柯建)

更有巨石孤立海中

如一座孤舟上两个张开的船帆

故被称为“半洋石帆”

(石牌洋,也称半洋石帆,整个巨石仿佛一艘帆船,其上的两个石柱为其两个张开的“风帆”,故有此名,摄影师

林宝华)

随着海洋对陆地的侵蚀

海岸变得参差不齐

岩石较硬,隆起较高的山丘

成为突出的海岬

岩石较软,地势低平的地区

则成为海湾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坛湾,摄影师

翁武财)

海浪在岩石上掏出竖洞

即海蚀洞

(平潭东海仙境景区内的仙人井,为海浪侵蚀,海岸坍塌而成,摄影师

蔡胤霖)

随着海岸岩石的坍塌

掉落在海岸上的石块

被往复的海浪冲刷、磨圆

变成一个个浑圆的巨石

(东海仙境景区,海岸上被磨圆的砾石,摄影师

马茵奇)

经过漫长的岁月

巨大的石块终究被磨成细沙

被海流带走

平潭以北

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相继入海

河流入海的低温、低盐的径流

构成一条北起长江口

南可达汕头的海流

浙闽沿岸流

(浙闽沿岸流,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海流携带的泥沙等碎屑物质

在另一处平坦的海滨“尘埃落定”

成为金色的沙滩

(平潭龙王头沙滩,摄影师

陈小羊)

在海岸凹向陆地处

由于海水流动速度减慢

沙子还会形成一道弯曲的沙嘴

沙嘴的末端受海流的影响向内卷曲

好似象鼻

(平潭建民沙堤,俗称象鼻湾,摄影师

吴宇鹏)

但海流中富含的不只是泥沙

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每年春夏之交

正是闽江汛期开始之时

随着天气转暖和降水量的增加

充裕的闽江水裹挟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洋

给浮游生物们带来了大量的食物

单细胞生物夜光藻

和一类微小的节肢动物海萤

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中

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机会

(从平潭海水中采集的海萤,摄影师

喵鱼酱)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体内能够分泌荧光素

荧光素与氧气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产生生物发光现象

(生物发光机制,制图

杨宁/星球研究所)

在海浪拍击或船舶行驶造成的波浪刺激下

这些微小的生物发出蓝色微光

形成平潭的“蓝眼泪”奇观

(平潭蓝眼泪,摄影师

杨诚吴宇鹏)

这些微小的生物

进而成为鱼虾的食物

(平潭潮间带生物,图中央为海蟑螂,此外背景中还有海葵、钙化藻等生物,摄影师

喵鱼酱)

大量的鱼虾又引来了鲸类

台湾海峡南浅北深

平潭就位于台湾海峡北部

许多受制于水深而无法进入浅海的鲸类

在平潭外海频繁出没

如瘤齿喙鲸、银杏齿中喙鲸

小抹香鲸、大村鲸......

甚至目前在太平洋西侧仅剩头左右的灰鲸

也曾在此现身

(请横屏观看,年在平潭白青乡周边海域发现的死亡的灰鲸,背景中可以看到平潭的石头厝,图片来源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濒危物种研究课题组)

丰富的海洋生物

不仅引来了鲸

也为平潭的渔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他们在这里捕捞鲈鱼、石斑、黑鲷、马鲛等鱼类

逐渐形成了福建最富饶的渔场之一

闽中牛山渔场

(平潭平缓的沙滩,为渔民提供了绝佳的沙滩拖网作业机会,因此在沙滩上拉渔网成为平潭海边常见的景象之一,摄影师

江信恒)

而由于紧靠外海,海水流速较大

海洋生物的代谢废物能够迅速被带走

海水水质较好

因此平潭也成了著名的海水养殖基地

这里有国内唯一的坛紫菜原种场

和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区

(平潭紫菜养殖场,摄影师

翁武财)

从事渔业的渔民

在海滩上留下渔船

有的已经被遗弃而任凭其腐朽

时光的流逝仿佛凝固在海滩上

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平潭海滩上的旧渔船,摄影师

常念祖)

而一艘艘漂泊在海上的孤舟

则在恍惚之间

将我们带回千年之前的平潭

03

连接两岸的未来

距今多年前

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族群

可能就有一部分从平潭出发

横渡海峡,抵达台湾

甚至向更广阔的南太平洋扩散

形成了南岛语族

自那时开始

两岸的交流就未曾断绝

千年之间,一艘艘海船从平潭出发

驶向台湾、东北亚、东南亚、印度、非洲、欧洲、美洲

驶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然而

自然的力量变幻莫测

时有冒险者葬身大海

如今在海坛岛外一片90平方千米的水域之下

沉没着大量运送瓷器的商船

数量巨大的瓷碗散落海底

让这里的礁石有了“碗礁”之名

大量破碎的精美瓷片

见证着那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海洋时代

(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中打捞出的瓷碗,表面还残留着多毛虫的石灰质虫管,以及藤壶壳体残骸,摄影师

林映树)

正是在一艘艘船的开拓

和无数葬身大海的勇者的奠基之下

台湾海峡成为了中国的“海上走廊”

位于海峡北段的平潭

也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之一

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平潭成为海防前线

人们被动员起来开挖防空洞、地下粮仓等设施

岛上质地坚硬的花岗岩

成为这些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

每日与岩石和砂土打交道的平潭人

很快积累了丰富的隧道工程施工经验

(平潭岛上的龙兴岭隧道施工现场,摄影师

江信恒)

在随后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全国各地掀起基建大潮

来自平潭的隧道工程人员凭借其丰富经验

迅速占领国内隧道工程市场

最高时甚至承包了全国80%的隧道工程作业

被称为“平潭帮”

(平潭跨海大桥实验项目,摄影师

陆宇堃)

可以说,中国大地的连接

少不了平潭人的贡献

但同一时期的平潭本身

却因交通不便而逐渐落后

直到年

进出平潭还只能通过小型轮渡

改变的首要之举

就是让孤悬的海岛

变成与陆地相连的坦途

一座跨越海峡的大桥建成通车

它是福建省第一座真正的跨海大桥

凭借将近米的大跨度

彻底结束了平潭单纯依赖轮渡的历史

同年9月

平潭海峡大桥复桥开工建设

并于年通车

从此两桥并行,效率得到提升

(平潭海峡大桥,摄影师

念望舒)

但这还不够

又一座超级工程在平潭问世

这是一座全长达16千米以上

兼具公路和铁路的跨海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

杨诚)

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异常艰辛

平潭的大风、巨浪

复杂的地质条件、航道等因素

让大桥施工难度极大

为了适应平潭恶劣的海洋环境

施工人员采用钢制导管做成导管架

将其迅速下放至海底作为钻孔平台

随后在海底钻出超大直径的钻孔

为大桥的桥墩建立稳固的基础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桥墩钢筋质检,摄影师

柯建)

此外

在经过航道的斜拉桥部分

大桥的桥墩还要确保能够抵御船舶的撞击

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将施工用的平台改造成防撞箱

既可用于施工,亦可作为大桥防撞结构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造过程关键技术示意图,制图

罗梓涵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多种创新技术的应用下

这座崭新的大桥得以出现在平潭海面之上

将平潭与福州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配合福州长乐至平潭的高速公路

以及合肥至福州的铁路延伸线

平潭被纳入了福州的半小时生活圈

(平潭综合立体交通网,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物资与人员的高效流通

为平潭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此之后平潭通过一环、两纵、两横的道路网络

加强了内部的连接

岛上交通、电网、通信建设也迅速得到完善

(平潭环岛路,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岛上贫瘠的环境也迅速改善

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是

位于海边的平潭也曾饱受风沙的危害

猛烈的海风卷起沙石

摧毁农田、房屋、电线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平潭人引来相思树、木麻黄和黑松

用这“三棵树”构筑起第一道防风固沙的防线

随后

新的树种被培育出来

更多树种被引入平潭

南洋杉、刺桐、松柏

夹竹桃、石楠、海南蒲桃等

让今天的平潭满眼绿意

(海坛岛上的城市与人工林,摄影师

赵高翔)

多样的生灵也回归海岛

滨海的湿地中

大白鹭展翅起舞

(平潭滨海湿地中的大白鹭,摄影师

陈曦)

凭借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

平潭成为继海南之后的第二个

国际旅游岛

年五一期间

全区接待游客人次

较年增加了41%

(平潭龙王头海滨沙滩,摄影师

江南君)

在连接大陆之外

平潭也在积极寻求两岸的连接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深厚的两岸交流历史

年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

年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年成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

在国家的支持下

福建正将自己积极打造成

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而平潭,正是其中的先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范围,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而要做好这个先行区

构建起海陆空立体对台交通是关键

就在年

一艘客货滚装船从平潭启航

船上的多名乘客

仅用2个半小时的时间便抵达了台湾

这艘名为“海峡号”的渡轮

与之后加入它的“丽娜号”一道

为海峡两岸的沟通而在海面上往返奔忙

(请横屏观看,海峡号,摄影师

念望舒)

福平铁路位于平潭的终点

平潭站

正式投入使用

(平潭站,摄影师

翁武财)

在未来的规划中

京台高铁将从平潭站继续出发

通过一条隧道穿越整个台湾海峡

若隧道建成,其长度将有千米

内部可供时速公里的高铁运行

意味着半小时即可从平潭抵达台湾

(请横屏观看,台湾海峡海底隧道施工想象图,海底隧道实际上有北线、中线、南线的3至4个方案,其中经过平潭的北线方案,距离最短,海底地质条件最适合隧道建设,此想象图采用双洞单线+服务隧道的方案,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个通风竖井通向海面人工岛,减压通道则是为了减轻列车运行引起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制图

杨宁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从一座座不起眼的海岛

到吸引世界目光的国际旅游岛

再到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

平潭

因壮丽的山海

而成为一座极致风景之岛

因工程的奇迹

而成为一座连接之岛

因独特的位置

而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请横屏观看,已建成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

杨诚)

而地理的接近

文化的脐带

和工程创造的连接

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那就是海峡两岸的血脉相连

(年动工建设的海坛古城旅游景区内,人们在望海楼下表演传统的舞龙,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传统活动,摄影师

胡康强)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成冰纪

图片:昼眠

地图:陈志浩

设计:杨宁、罗梓涵、陈随

审校:楼彦成、王昆、云舞空城、撸书猫

外审:喵鱼酱

封面摄影师:吴宇鹏

了解平潭更多信息,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