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人文始祖伏羲齐名,同样是上古神话中著名人物的女娲,她的身份问题历来纷繁复杂,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人物,有人则认为她是一个确实存在过的远古部落领袖,至于她和伏羲之间的关系也绕来绕去始终没有结论,有兄妹说法,姐弟说法……当代人普遍知道有关他们故事的内容是:在某次毁天灭地的灾难过后,为了灾后重建二人不得不越过血缘关系进行结合繁衍。
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人既有印象截然相反,根据考证,女娲与伏羲二者的血亲关系是在清代时才出现于各个典籍之上的,而在清代之前并没有这种说法。
换句话说,上下年历史里,只有在最近的两三百年间人们会认为女娲和伏羲有血缘关系。
究竟是什么缘故让清代的人们把二人认作血亲,是为了增加神话的故事性?是某一位作者的恶趣味?还是不可抗拒的政治需要?事情真相如何,就交由那些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去苦恼好了,今日的读者们不妨暂且跳过这些不甚重要的疑点,安心欣赏本篇小文所带来的女娲故事。
紧接上篇文章内容,相传伏羲一口气活到了岁,之后他的妹妹女娲接岗上任成为了新一代领袖。
在之前伏羲创造的不少典章制度中,女娲都曾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她的功劳天下有目共睹,因此被公推为继任领袖,也不算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但是,和所有新旧权力交接时的风起云涌一样,底下总有些与最高权力失之交臂的人对新领导心有不服,他们通常认定新任领导根本没有一点本事,完全是靠关系走后门才爬过自己头顶,霸占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位。
世代镇守北方的共工氏部落首领康回,便是这样一个人。
康回外形面如黑炭,头发赤红,身高二丈六尺,一身茸毛,粗看之下与野人妖怪无异,典型反派长相。
收到女娲走马上任的消息,他当即宣布共工氏部落独立,自立为王,猝然出兵进攻女娲,大有二战时期“闪电战”的势头。
除开“先下手为强”的偷袭优势,因共工氏部族于水利方面造诣颇深,在正面交战时康回常常会因势利导雍塞河流,蓄水成湖引发水攻,然后乘舟借助水势大破敌军,凭此独门绝技,战事初期康回兵锋甚劲。
女娲冷静分析战况,特令祝融氏部族前往征讨康回。共工氏祝融氏两军一相遇,康回立即故技重施开始蓄水准备发动水攻,祝融氏早有准备,在康回等水的同时,抓紧时间将巨木厚土,垒成层层堤坝。
康回不知祝融氏的应对,照旧决口泄洪,不意洪水未能冲过敌方堤坝,反而倒流回冲反噬,己方部族顿时陷入一片泽国,战斗力荡然无存。
祝融氏见状趁势发动猛攻,毫无意外,康回大败领着余部向北方溃逃。
如果说上面的事迹还比较符合人类的正常认知,接下去的故事风格则来了个度急转弯,开始飞速朝《封神榜》方向靠近,就像疯狂逃命的康回,拦都拦不住。
据说康回慌不择路,一通往北狂奔直至被高山拦住去路。
此座高山名为不周山,直入云霄,下半部山体在云层笼罩之下,上半部山体藏于云雾之上,人称天柱。
康回前见不周山绵延无边,后见追兵近在咫尺,心中又急又气,情急之下他大吼一声使出浑身力气朝山体撞去,顿时山崩地裂,巨石滚滚,不仅康回当场被砸成肉酱,连大地也塌陷下去了一大截,继而江河湖海倒灌的倒灌,逆流的逆流,整个人间被洪水淹没掉了大半。
是康回好死不死,正巧撞在关键点上?还是他天生神力,本就能够撞毁不周山?女娲无心分辨,眼下一拨又一拨由北方逃难而来的百姓正哭喊着跪在她面前,向她诉说着家破人亡的场景,流离失所的苦难。
女娲决定亲至不周山看看康回留下的烂摊子到底有多烂,
等到了当日撞山地点附近,只见天地无光,寒气逼人,头顶西北方向一带的天空中有缺口七八处,脚下周围大地凹陷下沉,深不见底。
面对此景此景,女娲沉默不语,低头苦思施救方法。
待回到居所,女娲马上命人四处采集五色云母、五色矾石,各种材料收集完毕后,她先将五色矾石炼化为石膏,再将一众小块的五色云母粘黏成大块补料,接着她彻底不装了,摊牌了自己就是神仙的身份,挥手招来五色祥云直飞上天,等把组合而成的几大块五色云母补料一一填入缺口中,她又把五色矾石炼化的石膏填在各处缝隙里,至此,天空不再残破,完好如初。
从天空降回地面,女娲马不停蹄将先前毁坏的不周山残体劈开,分为四段大小一致重量相等的鳌足形状,之后把四只“鳌足”搬进地陷处下方,将地面重新撑起,大地不再倾斜,各处洪灾开始逐渐退去。
饶是如此尽心尽力,问题依旧没有完全解决。
原本天空通透无暇,所以日月光辉能够透过天空照耀在地面上,但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其本质毕竟只是石头,并不能透射日月光芒,因此北方的天空仍然混浊无光,难辨日夜。
对于这个难题,女娲思来想去也没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此时有人提到,钟山之上住有一位神灵,蛇身人面,遍体通红,身长千里,目有神光,眼睛睁开时如同太阳一样,可以照亮大地,不止于此,它呼出的气还如夏天热风一样。
女娲大喜,前往钟山收服了这位神灵,命它永世居于钟山,面朝北方按时睁眼闭眼,以作白天黑夜。
终于,世间的一切总算恢复到了原样,天下归于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据说女娲治理天下年,死后葬于何处有好几种说法,有说葬于河南,有说葬于陕西,还有说葬在山西,时至今日,真真假假依旧没有定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