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灵是一个隐士般的诗人。我记得新世纪初在北京见到他,他还年轻,充满了文学热情,领我去北大一个小书店,推荐了好几本先锋派的书。他对诗的先锋意识、视野,那时候着实令我惊诧。这么多年过去了,据我所知,他主要干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求学,一是问道。没有干成电影事业,转而游历于名山古刹,问道于晨钟暮鼓,颇有隐士风范。他对诗学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多限于言谈,不能从完整的文本窥其一二。但是从他的谈论,从他推崇的一些当代诗人看,我是约略知道他的真切的观点的。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诗学的捍卫者,以直接、客观的“不言之诗”为最高追求。《劈柴》一诗,也许最为形象而完整地托出了他的诗学,在他看来,劈柴这个动作就构成了一首诗的结构,其要点在于,一个要准,找准位置,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木柴就会自行裂开。换句话说,写诗,首先需要洞察力,其次就是用力要巧,而不在于大,形容词和隐喻对诗有害,简单,直接,“自我呈现”——即啪的一声,裂开了。不能忽略的是,《劈柴》所示,意味着“劈”这个动作和“劈柴”就像“写”和“写作”是不能分开,而是浑然一体的,显然这和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之论和曼德尔施塔姆的诗的解剖学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相对于本雅明在《暴力批判》中提到的现代主义的纯粹,即对整体性有一种自大狂式的厌恶,不屑于严密的逻辑推论和伦理性判断,而喜欢“诗”的民主处理方式,叙灵师承后现代主义的大师,走得更远,就像当年曼德尔施塔姆对俄罗斯象征主义的批判态度一样。只是他仅仅把这一切作为诗的评判尺度和写作方向。在我看来,他时下的写作,更接近中国古代的诗人王维或贾岛。他的一些诗几乎就是《鹿柴》和《寻隐者不遇》风格上的现代版,但是由于古诗格律对语言有形制上的强制,因而简洁凝练,而现代诗更多诉诸线性白描,就难免失之于淡,做到淡而有味,殊非易事。
叙灵的诗是在他的诗学素养之上的厚积薄发,其诗如一个法师,面容枯寂,心如泉水。好的诗,当然产生在空寂之所。不进入静,不能听到真正的诗的声音,就像只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才能听到夜鸟翅膀的扑动和石上清泉的流响。不静而观,就不能凝神,更不能聚焦。当代诗的写作太多线性的叙述和事实表面的游走,姑且不说那些整体性的具象思辨。以《砌墙》为例,诗人将他的目光聚焦于人物手上的青筋,而手上出现青筋的两种情形的并置,使语言描述的线性结构打破了,这一漫不经心的语言作为,就像拿着斧头轻轻一劈,柴从中间分开了,内里一切,豁然呈现。这就是不言之诗,是罗兰·巴特之谓可写性的文本。叙灵近期问道途中的行吟之作,深具王维的禅诗品质,安静,灵动,敏锐,干净,忘忧静心之喜悦,是从诗的内部溢出来的。这些诗气息散淡,形式松弛,在《舅舅的湖泊》的基础上,又往前地迈进了一大步。
物我两忘,空寂澄明,自然是诗的美好境界,此一类诗,如顾随先生所说,是“心物一如”之作,不是力,是趣。但是真正有厚度的诗,是需要热烈的人生参与的,“心物矛盾”,则生力。我常常想起叙灵的《猪坠井的那一天》,理想和现实的对撞,心和物的矛盾,加上孩子的声音参与如镜照,最后出现那戏剧性的一幕,一想起就发笑,笑了以后五味杂陈,是说不出的辛酸。我不知道这个奇思妙想是否有出处,人的困境如此出之,又在不言中,叙述看似散漫,表达松弛却精确,真是令人会心又不无叹息。这样的作品,是叙灵作品中真正的上品。
——By草树
点击收听
叙灵诗选
猪坠井的那一天
柏柏
爸爸想你
在冷毯子的夜色里
仿佛又听到
蚯蚓拱动深处的土壤
野菊淹没小径斜坡
的轰鸣
这些年
一直在外闯荡
白发与皱纹
只使每一次挫折更深刻
而
惟一不变的
却是一颗未减的雄心
哎
爸爸真蠢
一个人在外寻找
那苦苦
寻找的世界
却正是早已离弃的故乡
爸爸真
愚蠢
那一天
一只猪
已坠入
深井
.1.19
香山访沈木槿
——给王顺健、沈木槿
抹布太脏
涂擦蓝色的玻璃
因此头顶上的星星变得模糊不清
这时只有月光仍是皎洁
像从奶头流出的奶水
趁着薄薄的夜鸟声
泻过香山的林木、干涸的沟溪
就在寂静的夜色里
悄然爬行
这些路边的松林是黑色的
而山路上的石头发着光
我们三人
沿着光亮的石头
蜿蜒而下
寻访那个有植物气味
名叫木槿的女子
.10.22
砌墙
就为了砌好这堵半弧形的墙
每天
他在一棵浓阴婆娑的山玉桂下
只重复三个动作
搬运青石
码齐石头
然后用抹泥刀抹平石头上的水泥
他那捏紧刀柄的粗短手指
显得很耐心
总是很认真地去抹平
那刚刚又倒落在齐整青石上的一堆水泥
随着抹泥刀的起落
或者左右移动
那只捏紧刀柄的手背上的青筋
会突然凸起
就像有时候他站在一个土坡上
往下扔青石
手背上的青筋也会
凸起一样。
.5.10
恒山
从恒山后山
下山
分岔出两条路
一条通往5公里之外的南天门
那天
我赌对了
沿着指向白龙王堂路标而下
沿途很幽静
除了脚步声
松鼠在林间的跳跃
还可以听见空山的回音
那天黄昏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
路旁开满了野花
黄花正黄
白花正白
紫花正紫
还有山谷尽头
平躺着一轮橙子色的夕阳
.9.8
鹅峰寺
——赠法持师父
1
现在就在鹅峰寺
现在又不在此
小会在花园里
我在茶楼上
听见三次咔嚓声
很清脆
小会在十几米外的花园里
束腰俯身
剪下三枝菊花
只剪了三次
剪刀发出的声音
好清脆
2
这泡茶
叫青山绿水
第二次举起茶杯时
法照师父
抬头
看了看
小林正埋头
闻她手上泡的那壶茶
这时窗外
微风正吹动一片竹林
我
也抬头
看了看
竹林没在动
微风也没动
这时心里
有什么东西
动了动
3
心完全清净下来
你就会清晰地
听见
四周
那些声音
土耳其导演
锡兰在《五月碧云天》里
讲述一个孩子
爬过一座阳光染为金黄的山坡
山坡上突然响起一个鸡蛋的破碎
这个孩子很不小心捏碎了一直揣在口袋里
一个鸡蛋
他是在满山坡金黄的阳光下
捏碎了这只鸡蛋
我不知道
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下午
鹅峰寺四周群山翠绿的气流中
想起那个鸡蛋破碎的声音
四周是
鸟鸣、虫吟、狗吠以及远处采石场
石头滚动的响声
4
有十几年
都没抬过头
遥望夜晚的星空
从鹅峰寺到双龙村的乡间公路
又看到了
松林上空的星群
它们明亮、庄严并繁密
当我抬头凝望它们之际
这些星群也在凝视我
星光就洒在公路间
只要翻越这段路
就可以远远望见
在九峰茶场的半山腰
满天星光下
一轮圆月
直挂在远处公路
或者一片松林之上
.11.23草,.12.5改
垂钓者
或坐或蹲或立
或俯或仰
这些垂钓者
太痴迷
以致于欲把整条河流
给钓上来
虽然河流一直
只是一个沉默者
但它具足隐秘的力量
这不
这些垂钓者
被粗细不一的尼龙鱼丝
一步步地
拖入那
不可测
黑洞似的
河底
.4.6
汲泉
每隔三日
或五日
鞠曦老师
开车
送我们去
三公里以外
峡谷泉
汲水
一只白塑料桶
装泉50斤
有时会汲水四桶
有时则六桶
走在最前面的
四川人夏勇
力气大些
双手各抓一桶
很快上了公路
随其后
我累得气喘吁吁
一次只能提一桶
一路踉跄着
水桶会时不时碰击腿部
那泉水的冷冽
透过厚实的牛仔裤
直接触及
腿外侧的肌肤
.6.5
劈柴
斧头挥下去
整个动作
就是一首诗的构成
斧头落下位置
刚好在木柴的中心
位置找准了
不用费多少力
柴会自动裂开
写一首诗也如此
一把锋利的斧头
能削去多余的词
有些女孩
她们劈不开柴
不是因为力气小的原因
就像形容词和隐喻
会阻碍一首诗
劈柴其实很简单
把柴平放在木墩上
轻松挥斧
整个动作
简单
直接
柴啪的一声
从中
分开
.5.23
长歌吟
五月养病于长白山
七月隐于武当一座后山
有时打坐,有时去割草
人生无根,如蓬也如寄
八月在广东,九月下福建
.8.8
作者简介
叙灵,原名禹运涛。年生于湖南麻阳,苗族。70年代优秀诗人,影视编剧。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著有诗集《舅舅的湖泊》。
▼往期精彩回顾▼
当代湖南诗人观察:空格键
当代湖南诗人观察:冰儿
当代湖南诗人观察:梁尔源
当代湖南诗人观察:康雪
新世纪湖南诗人巡展:谭克修
新世纪湖南诗人巡展:周瑟瑟
新世纪湖南诗人巡展:周伟文
诗是最后的身份标识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