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前出生的姚关人,都知道姚关粮管所,它一度是姚关人的天下粮仓,里面随时堆满了皇粮国税。姚关街老百姓习惯叫它汪家仓库,它是旧社会里姚关街乡绅汪区长家的庄园,汪区长名叫吴灿庭,曾任靖、边、勐三乡团务总理,首任姚关六区区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归粮管所。汪家仓库建筑宏伟,占地十余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它担负的神圣使命,浓缩着一代又一代姚关人对粮食的情怀,人们忘却了汪家仓库,记住了姚关粮管所,姚关粮管所在新时代肩负起新的使命,有过几十年的辉煌,而如今走向萧条,人去楼空,满目苍凉,不复曾经。

围墙围住了满院的荒芜,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门半敞着,依稀可见镂空的几个大字,一扇“发展经济”,一扇“保障供给”,红缨枪似的钢铁门头林立,锋利的划出几分苍凉。斑驳的红砖门柱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条形木块,漆色全无,凸显出龟裂的木纹深深的勩了下去,这是一块粮管所的门牌,曾经标识着鲜亮的单位名称,只是时间太久,被岁月残蚀得没有了血肉,只剩一副嶙峋的骨架。院场里杂乱无章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料,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木料加工场,院心的青石围砌的长方形水池已经忘却了是做什么用,不曾干凅积水长年累月已经变成了粘稠的深绿色,屋檐一角堆积着几个早已“失业”的电动铁皮风车,同样是锈迹斑斑。仓库门成为了几个没有“门”的大洞,已经散失了关闭的功能,“洞口”打着标号,1——2——3——4顺着7字形的建筑从一边开着,“仓库重地!严禁烟火!”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从岁月的灰尘中穿透而出,依稀可见。“仓库重地!严禁烟火!”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烟火,没有了那些堆积如山的粮草,曾经的烟火不再烟火,只剩下烟火的隐患——堆积如山的木屑,如果说老标语还有用,那它一定是用曾经的字警示着现在的人——严禁烟火!

没有一定经历的人,绝对不会知道它是粮管所,只剩一个残缺的躯壳,腹中没有一粒粮食。连遗址都谈不上,像一个废墟。和它有过交集的人,都知道粮管所的辉煌,以粮为纲的皇粮国税,民以食为天的喧嚣与鼎沸,它是成千上万个姚关人饕餮的道场。哪怕是岁月无声,有一定经历的人又怎会忘记,只要走进大门,一定会跌进那些峥嵘岁月。

这仿佛是一艘沉沦在时光里的巨轮,沿着历史的脉络,打开记忆的匣子,重回人声鼎沸,粮食堆成山的辉煌。

有了粮管所,老百姓有了奋斗的方向,80年代以前,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大抓粮食生产,总结推广了“三带九行”、“拉线移栽”、“拉线条播”和“田平、土细、沟直、菜园化”等新技术,彻底改变了老百姓传统“满天星”的栽种方法。同时探索总结出了试验、示范、推广结合,点、线、面结合,领导干部、科技结合、群众结合“三结合”等工作方法,使原来缺粮的保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粮食增产奇迹,最终成为了全国赫赫有名的“滇西粮仓”,杨善洲也被老百姓誉为“粮食书记”。姚关人民为之鼓舞,为之自豪,他们一定要紧跟老书记的步伐,让姚关也成为“滇西粮仓”,就连那个时候出生的孩子,都唤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粮仓!杨善洲也情系家乡的粮食生产,不止一次回到姚关办过试验田、试验地。榜样的力量迅速带动了姚关人民的干劲,作为老书记的家乡人,坚决不能落后,秉承杨善洲精神。上下一心大抓粮食生产,水稻种植上风风火火,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粮管所就是老百姓展现给国家的钱包,我们要把这个钱包装得鼓鼓的,农田是国家给与农民的饭碗,我们要把它端得稳稳的,不光端稳,咋老百姓还要把它装得满满的。”杨善洲成为了姚关人民的一面旗帜,能行百里者绝不半九十,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以粮为纲”的生产革命。

一场“远学大寨近学朱市冲”的粮食生产大幕就此拉开。山邑这个姚关卡斯特地貌的聚集地,山水旖旎的小村寨,有数不尽的人杰地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榜样的力量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榜样。如一颗颗明星从不缺乏在历史经验中散发出灼灼生辉的闪光点,70年代的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