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鱼龙山

追忆鱼龙山

作者II温学辉

从洛南县城沿洛灵路西行十九公里,就到一个有过辉煌历史和古老文明地方---保安镇鱼龙山。

据历史记载,人文始祖轩辕皇帝的史官仓颉随皇帝-行百余人南巡来到洛南保安,“登阳虚之山,临玄扈之水”,“指掌而创文字”,造字二十八个。

相传仓颉在阳虚山下造完二十八个字,用墨笔写好刻到玄扈山崖上之后,他在黑潭涮笔时,看到东边的一座山上长着茂密的大树,山头急转西南,看上去活像一条巨龙龙头直插洛河,仓颉上到山头向东一看,清澈的洛河之水缠山东流,向南一眼就看到灵龟负书与此山隔河相对,西边造字的阳虚山和受书的元扈山尽收眼底。

所以他认为此山很有灵气,是一个风水宝地,他打算在此地继续进行造字发明。当晚他就睡在山西边沟口的一个大石头上(传说后来变成了和床一般模样的巨石),第二天在此山上搭起了一间柴俺,建起了造字台,为造字做好了准备。他还计划改进技术一次造两个字,这头两个字该造什么字呢?有一天,他在苦思冥想中自觉饥饿,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山下的洛河边,打算摸鱼充饥,此时恰逢天空中电闪雷鸣,仰头一看,空中出现了一条巨龙,上下翻滚,景象甚是壮观。

又看到水中一群群的鱼儿游来游去,思潮的涌动就像雄涌澎拜的洛河之水,仓颉顿时灵感突发。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象,结合“鱼”和“龙”的特征,造出了“鱼”字和“龙”字,“鱼”字和“龙”字刚造出来,人们载歌载舞,奔走相告,以此歌颂仓颉功德和表达喜乐之情。正当人们为之振奋,为之狂欢之时,南巡的轩辕皇帝派人马前来接迎仓颉去执行其它任务,他只好带着遗憾一路去了南方。

仓颉走后,此山腰的一块石头变得如“鱼”,一块石头变得像“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造字圣人,就在此山上建起了一座仓圣寺,把该山命名为“鱼龙山”,把该山东边的村庄命名为“鱼龙村”。仓颉涮笔的所在村命名为黑潭村,把建仓颉寺的这条岭叫做后寺岭,把山西边仓颉睡觉的那条沟叫做石床沟,一直沿续之今。

岁月年轮,人们并没有遗忘这个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的故事让人们追忆仓颉的情感日益浓厚。不知在那个年代人们在该山上建起了仓圣寺,寺院香火得以旺盛。传说光是和尚都有余人,后毁于火灾,当时人们打算重建,便请来大师,大师说,如果再建还会毁于毁灾而放弃重建。

据《洛南地名志》记载,一直到了明朝的天启年间,人们又在仓颉寺的前边历经七年(---)建起了仓颉庙和其它神庙,这样就形成了鱼龙山大神庙。鱼龙山大神庙位于鱼龙山顶最南端,庙前有近百米的场地,站在大神庙门口看,西边的二十一间是土木结构房屋,是僧人、道师、乐队人员住的地方;东边自前向后五进子依次是黑雽灵关庙、祖师爷庙、灵棚(内设财神爷像)、献殿、菩萨庙、娘娘爷庙、土地爷庙,仓颉庙。全部是砖木结构,这些庙里神像高大过人,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和颜悦色。

仓颉寺建得最早位置最高,仓颉塑像高六尺有余,仓颉右手向上拿着毛笔,东边是孔子塑像,西边是老子塑像,室内雕梁画栋,满墙上都是文人墨客的展画,给人一文雅庄重的感觉。整个庙宇,虫、鱼、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壁画艺术性极高!金龙缠柱,飞檐翘壁,古柏参天,石碑林立,青砖围墙,错落有致,从东边山角下沿四十八步青石台阶上行而看,非常整齐壮观!庙东南角是一较宽的低洼地带,坐南向北有一戏楼,戏楼前的场地足有三亩之大,戏楼造型美观别致,八卦图封顶,中间高四周低,台前和中间有四个一搂粗的柱子,楼顶六角出檐、四角挂钟,风吹钟鸣,甚是乐耳,周边木刻二龙戏珠,异常精巧。据说修建该戏楼的匠人一生只修建了两个戏楼,第三个没有修成就过世了,庙门前东南角栎树上挂着一口特大铁钟,足有一千多斤重。庙内庙外,有一搂粗以上的千年柏树十三个,其中两搂粗的千年柏树四个。鉴证了神庙久远的历史。

鱼龙山大神庙占地十七亩,庙房四十八间,在解放前拥有土地一千多亩.(有黑潭村四成土地,鱼龙村全部土地和涧底村一半土地都属庙产)是原商洛山中三大神庙之一。

鱼龙山庙会正会是古历二月十八,遇会三天,庙会期间各路戏班子都来这里为神唱戏,昼夜连台,献殿里给神献着各种祭品:全猪、浑羊、麻糖、馓子、水果,还有童男童女,气派极了。礼生官穿戴礼帽长衫,锁纳乐队随同,前哄后涌祭奠个神。有敬神的、求官的、求学的、祈子的、算卦的、看热闹的、做生意的、还有谈情说爱的……涌的山上山下水泄不通。到了晚上,庙内庙外灯火一片,大殿上下各种各样灯笼悬挂神庙大门两旁,通宵烛影辉煌。各尊神庙前,蜡烛闪亮,香烟缭绕,炮声不断,鼓乐弦天,纸灰飞舞,让人心驰神往。戏楼北边有一大片地方全是卖吃食的摊点,再往西边是卖古董的、卖布匹的、卖纪念品的、卖土特产的、卖小百货的、卖农具仔种的、说书的,各种叫卖声、狗娃哨声、小喇叭声、吹圆捏扁声、台上的演员声、锣鼓家伙声、台下喝彩声响成一个笼统,大有撼天动地之势。

庙西边的树林里,是一个特别大的骡马牛羊交易市场,西安、兰天、华县、华阴、商州山里山外的人都有,但这里却相对安静,买卖的双方都把手扣在草帽子底下或者伸进袖筒里边捏手指头做生意,有趣极了。山上山下到处是卖香表鞭炮的,山下各村家家办饭店、开旅舍,家家生意红火。平时每逢初一,十五各路求神的人,从保安街到永丰街(过去叫桥耳街)香客络绎不绝。极大地活跃了当地文化,带动了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庙内设立学校——鱼龙山高级小学,也是现在眉底中学的前身,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力的促进社会发展。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在文革中一些人打着破“四旧”立“四新”的牌子,将这些特别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夷为平地,只剩下几块能够证明历史的石碑和一些断砖废瓦。山腰的石鱼和石龙在上世纪80年代修路时被人为破坏。从此气势辉煌的鱼龙山大神庙便消失了。那些残破的遗址只能给老年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给年轻人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

年9月14日,洛南电视台洛河摄制组对鱼龙山大神庙遗址进行了拍摄取名叫——“追寻鱼龙终迹”。在洛南电视台进行了滚动报导,对于宣传鱼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洛南列如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仓颉造字遗址”也被列为“商洛旅游精品区”…….当地群众期盼着有识之士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契机,投资、挖掘、开发、恢复和重建原鱼龙山大神庙,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发展旅游事业,活跃当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简介:

温学辉,57岁,农民,洛南县保安镇鱼龙村人,三级残疾,文化甚浅,只能用土话讲述身边的故事。作品曾登于《陕西党建报》、《商洛日报》等。现任商洛市残疾人联合会委员、洛南县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县人大代表等职。敬重非遗和民俗农耕文化,收臧民俗农耕老物件千余件,喜欢旅游,爱写随笔,愿交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